发布时间:2017-05-04
来源:今日新疆网 作者:张廷强 王敦臣 刘 燕
今年3月18日上午,正在忙着为村里安装国旗、宣传画的皮山县乔达乡巴士拉克比纳木村农民阿卜力米提·艾提巴柯接到来自云南的一个长途电话。电话那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的代表兴奋地告诉他,泸西县决定今年再为他补助10万元,同时邀请他方便时返回泸西,继续经营新疆特色美食。 阿卜力米提·艾提巴柯教村里的青年做烤羊 阿卜力米提是如何赢得云南泸西人民如此的厚爱呢? 用诚信经营的生意不会倒 1993年秋天,23岁的阿卜力米提从皮山县乔达乡巴士拉克比纳木村来到乌鲁木齐,做起了羊肉生意。 不久,他结识了一个在云南昆明开维吾尔风味餐厅的喀什老板,并为这个老板供货。当阿卜力米提把大批的羊肉发到昆明后,老板却不守信用,将阿卜力米提的货款一拖再拖。 1995年3月,阿卜力米提追债来到昆明,拿不出钱的老板把自己的餐厅抵押给了他。没想到,餐厅刚经营两个月,便由于租赁期满被房东收回。 举目无亲的阿卜力米提一下变成了身无分文的流浪汉,他晚上住桥洞,白天找零工干,收入勉强果腹。 当地一位开出租车的司机“杨的哥”注意到了阿卜力米提,了解情况后塞给他300元钱,鼓励他去做点小生意。 用这300元钱,阿卜力米提从摆地摊做起,批发服装、卖干果,一年下来,就攒了1万元钱。1996年7月,阿卜力米提辗转来到距昆明东南160多公里的泸西县做烤羊肉串生意。 无论做什么工作,面临什么样的困境,阿卜力米提都坚持凭良心做事。他痛恨那个不守信用的喀什老板,“杨的哥”的真诚善举更激励他做一个诚信的生意人。卖干果时,他从不缺斤少两;烤羊肉串时,他挑选最新鲜的羊腿肉;与人相处,他热诚、随和。渐渐地,当地人喜欢上了这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积极进取的新疆人。 随着当地人的认可,阿卜力米提的生意越做越大。2010年,阿卜力米提在泸西县城开起了“阿不力新疆饭店”。店面180平方米,雇有12个员工,年平均毛利润可达50万元。 逢春节、火把节生意高峰期,阿卜力米提还从家乡皮山组织十几名青年来自己的饭店帮忙,一方面想让家乡的年轻人见识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2014年,受昆明火车站“3·01”暴恐案件影响,阿卜力米提饭店的生意一落千丈,积压了400多公斤羊肉卖不出去,他宁愿把这些过期的羊肉扔掉,也不给顾客食用。 那段时间,由于资金周转缓慢,阿卜力米提不能及时给他的供货商付款,却没有一个人上门催款。一位当地货商拍着他的肩膀说:“别说你欠我1万,就算欠我10万、20万我也不会担心。” 当年12月,为了补偿饭店受到的损失,鼓励阿卜力米提继续在当地诚信经营,泸西县为他提供了22万元资金支持。 泸西人的信任和支持,在阿卜力米提生意最低迷的时候鼓励着他,帮他度过了难关。 真情善举涌动大爱 2010年,云南遭遇特大旱灾。当年3月,阿卜力米提的第一个女儿在泸西县出生。按照维吾尔族习俗,他要为刚刚分娩的妻子买一套金首饰和漂亮的衣裳。然而,妻子海茹古丽·艾合买提尼亚孜等来的却是阿卜力米提用1万元钱为泸西旱区人民买了50车水的消息。 阿卜力米提对妻子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泸西人帮助了我,他们把我当成家人,现在泸西旱灾,我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不管!” 妻子理解了阿卜力米提的做法。当年,他们又一起为泸西县三塘小学的孩子送去了价值5000元的矿泉水。 从那以后,夫妻俩一有时间就去学校,给贫困学生送学习用品,帮助泸西县一中和泸西县三塘小学的3名贫困孩子重返校园,还常常去孤儿院为孩子们送温暖。 早在阿卜力米提在街边卖烤羊肉串的时候,他就默默地做着好事。见到无助的孤寡老人,他会主动送上几串香喷喷的烤肉;生意好的时候,他会拿钱捐给学校的贫困孩子。2001年12月的一天,阿卜力米提在路边捡到了一个被遗弃的汉族女婴,引发他无限怜爱,先是自己收养,在他结婚成家后又寄养在喀什一位亲戚家里,至今他还定期为孩子提供抚养费。 阿卜力米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近6年来每年都拿出5到6万元做慈善,他的善举让泸西人民感动。 如今,阿卜力米提成了新疆人在泸西县诚信经营的一个品牌。2014年10月,泸西县教育局为阿卜力米提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多年来捐资助学的善举。泸西人把他当成亲人,一位退休的阿姨看阿卜力米提两口子太忙,常常为他们义务照看女儿。阿卜力米提大女儿出生时,当地一位84岁的老奶奶为她起了寓意吉祥的名字“金花”。 要为家乡多做些事情 2014年11月,多年没有回家乡的阿不力米提将饭店交给店员打理,携妻带女回和田探亲。 当阿卜力米提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发现家乡变了,有些变化让他兴奋,但也有些变化令他分外忧虑,忧虑的是乡亲们被宗教极端思想的阴影缠绕。阿卜力米提深知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这危害不是针对哪一个民族、哪个人的,而是针对我们整个国家,针对56个民族兄弟姐妹的!”每次说到这里,阿卜力米提都恨得咬牙切齿:“几个暴恐分子,把我们新疆人的整体形象败坏了!”看到党和政府正在大力组织开展“去极端化”宣传教育,阿卜力米提决心行动起来,留下来为家乡做一些事情。 他先是拿出4万元钱,为乡里的主干道挂上鲜红的国旗,在全乡竖起了400多块倡导文明新风尚的展板。接着,他又在巴士拉克比纳木村村口修建了一排门面房,请亲戚朋友来做生意。同时,他把自己在内地的经历和感受加以梳理,结合党的好政策,串家门,到地头,给乡亲们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讲如何勤劳致富,讲如何感恩党和国家。 海茹古丽说,丈夫阿卜力米提有很浓的家乡情结,在泸西县时,他就经常拿出钱来帮助乔达乡的失学儿童。回皮山县后,他把自家的一间门面房收拾出来,购买了些图书,供大家免费阅读。前些天,阿卜力米提还把刚刚买来准备修建鱼塘的15吨水泥全都分给了需要的村民。“今年3月,泸西县派人来皮山县看望我们,给我们送来10万元钱,希望我们回去,阿卜力米提却犹豫了。我知道,他心里虽然也很牵挂在泸西县的店面和街坊乡亲,但还是想先留下,为家乡多做些事。”海茹古丽说。 “阿卜力米提在内地打工20年,守法经营,勤劳致富,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他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感恩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们,无论是在他乡云南还是在家乡皮山,都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维吾尔族善良、包容、勤劳、诚实的良好形象,是我们皮山人的骄傲。”皮山县委书记沈毅的一席话,道出了阿卜力米提身上闪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