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4
来源:新疆日报 作者:李春玲
新疆日报网讯 记者贾春霞 有一名乡村医生,他没有做过高精尖的手术,没有治愈过疑难杂症,通常治疗的是感冒发烧、头痛腹泻、风湿、高血压等牧区常见病。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乡村医生,20多年来,奔走于高山深谷之间,为牧民送医送药,解除病痛。他就是且末县阿羌乡喀特勒什村乡村医生吐尔逊·买合苏提。 5月9日,记者一行从且末县出发,走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阿羌乡喀特勒什村。这里离县城140公里,村子共有64户300多名牧民。虽然已过立夏,但地处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的喀特勒什村,仍然是一副初春模样。 这里,6月甚至会飘雪花,几乎一年四季都要架炉子。村里近几年才用上电,当地牧民说,由于自然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这些年,分配到村里的医生、护士有十几个,但有的呆几天就走了,最多的也就呆几个月,只有吐尔逊从1993年坚守到现在。 吐尔逊工作的卫生室在村委会院子里。不到30平方米的平房被分割为三间:外间一条长椅子上,坐着几位等待看病的牧民;里间里,穿着白大褂的吐尔逊正给一个约两岁的孩子开药;另一个房间四周挂满了锦旗,一位牧民正躺在床上输液。 吐尔逊说,由于牧区气候特点和牧民生活习惯问题,每年开春和7月份,是牧民生病最多的时期。有时,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里,竟然挤满十来个输液的人。 喀特勒什村属于高海拔缺氧山区,加上牧民平时饮食少菜多肉,这里是高血压、风湿病的多发病区。为此,吐尔逊定期开展巡诊,为牧民送医送药,并讲解一些医学保健常识,尽力守护着牧民的健康。 “村里的年轻人都放牧去了,留在村里大都是行动不便的老人,身体上有什么毛病,就给吐尔逊打电话。他从来不推迟,立刻上门给我们治病,有钱没钱都给我们治疗。”经常找吐尔逊治病的牧民斯迪克·西热甫由衷地说。 今年43岁的吐尔逊,是土生土长的阿羌乡人。1993年高中毕业后,准备回家放羊的他,在母亲劝说下跟当时阿羌乡医院院长学习半年医术,之后成为当地一名赤脚医生。1994年他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卫校成人班学习,三年期满后又回到喀特勒什村工作直到现在。这些年,只要病人需要,无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吐尔逊都会毫不犹豫地背上药箱,策马扬鞭上路。十多年间他已经换了三匹马。 近几年,牧区修了简易公路,为了节省时间给病人看病,吐尔逊买了一辆摩托车。但由于这里气候多变,有时给病人治病途中,会遇到路被洪水冲断,就到附近牧民家中借毛驴或马继续前行。这些年,他走遍了牧区的沟沟坎坎,熟悉当地牧民家中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只要看到吐尔逊,当地牧民都会把最好吃的拿出来,热情款待他们的健康“守护神”。 “喀特勒什村离县城较远,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必须是全科大夫,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各种病症都能应对。”脸膛黝黑的吐尔逊说,为了提高医术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医学书籍和资料,积累了治疗高血压、胃病、风寒等病症的经验。前些年,有些孕妇来不及送往县医院生产,他还担任过“接生父”的工作。 这几年,随着定居兴牧工程的实施,村里一大半牧民陆续搬到山下的定居点。去年,妻子和两个孩子也搬迁到山下了。由于村里还有一百多名牧民在山上,加上附近也有牧民来找吐尔逊看病,吐尔逊还坚守在牧区。种地、养羊、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都压到妻子一人身上。 “有时候,我在牧区出诊,家里孩子病了来不及回去医治,只好让妻子送到附近医院,我欠家人的太多了。”对于家人,吐尔逊满怀愧疚。 牧民和这片土地,已是吐尔逊生命的一部分。每当看到他医治好的牧民露出开心的笑容,吐尔逊说,他内心就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这些年来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牧区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我是喀特勒什村唯一的医生,给牧民看病是我的天职,只要能走路能看病,我会将乡村医生这个工作一直干下去。” 【边骥点评】 21岁,是他行医巡诊路的最初开始;22年,是他颠簸巡诊的苦乐年华。22年里,无数次策马扬鞭在牧区的沟沟坎坎;22年里,无数次风雨无阻出现在患者的床前身边。乡村医生吐尔逊·买合苏提,被高原上阿羌乡喀特勒什村的父老乡亲亲切地称为生命健康“守护神”。 基层苦,基层累,但基层最需要人才。吐尔逊·买合苏提执著地坚守最基层牧区,不为名不为利,守护生命,传递幸福,用真诚诠释真情的内涵,用真情丰富真诚的底蕴,“只要能走路能看病,我会将乡村医生这个工作一直干下去。”他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有见贤思齐的感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