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7
在二郎神的故乡,灌河儿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我县的吴培华老人刻苦钻研、独辟蹊径创造了新的艺术、“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根雕,常常被人们叫做“树根造型”,“树根雕”“根艺”“树根雕刻”……等等,叫法不一,但都指有一定的自然形态的树根及枝茎的枯朽残木,经过构思加工而创作出来的根木造型工艺品,人们习惯于把根雕工艺品简称为“根艺”或“根艺品”。目前吴老被我校特聘为根雕专业老师,每周组织社团活动进行根雕教学。
树根是根雕最基本的原料,但是一切可以经雕琢加工的木质根材,如竹根、藤根以及灌木的根,都是根雕的好原料。根雕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美,作者根据自然形态,去粗取精,保留其生动形象部分,适当做一些弥补,使根木的原始形态更完美,其“七分天成三分人工”是有一定道理的。根雕艺术与雕塑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充分利用根木的自然形态,追求一种“似形非形”的神韵,它是天然与人工美的奇巧结合。
根雕的起源
根雕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根雕艺术与中国文学,雕刻、书法、盆景、制陶、青铜器一样,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和审美意识,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人类祖先开始用树枝,树根熏烤食物,或用其作为武器来狩猎及防御野兽的袭击,后来发展到用树枝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和饰品。早在六七千年的原始社会,人们已会雕刻木像,并用树根,竹根作饰品。
1982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发现了我国战国时代的根雕艺术作品《木辟邪》(见右图)为一树根造型:虎头、龙身、免尾四足怪兽,呈行走状,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图案,经有关专家考证,制作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间,距今约2300年。在以后出土的文物中又发现战国时期根艺品《角形器》及三国时期树根制作的家具。
另据史料记载:
1、《南齐书》中有齐高祖赠与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
2、韩愈在《题木居士》诗中有“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说明唐代已出现根艺的人物造型。
3、宋《太平广记》荆根枕中记张弦以荆树根制作狮子枕献于华岳庙的故事。
4、元王振明绘《百乐鼓琴图》中香炉茶几就是用树根制作的根艺品。
解放以前,战事频发,灾难深重,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根艺与其它艺术一样面临绝境,后继无人,解放初期及十年动乱期间发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发展,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根艺方面如学术机构为雨后春笋枯木逢春,迅速地发展起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和提高,全国各地方根艺方面的学术机构的恢复和建立,根艺大展的多次举办,大批根艺家及根艺精品的产生,极大地促进根艺的发展,根艺创作在全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
根雕的类型
1、抽象型
抽象型不是具体的形象造型、而是超脱事物具体的、直观的现象,暗示或潜藏某种意向的一种模糊形象,这种模糊形象往往掺入了人为想象因素。观者再根据这种模糊不明确的形象进行想象、体会、形成心目中形象概念,引起共鸣,或忧伤或喜悦或兴奋。如作品,《生命的起源》整个造型没有具体形象,但那错综复杂、起伏交织的形体让人遐想无穷,神秘而幽邃,又仿佛在孕育着新的生机。《岁月魂》更是以一种抽象的形态来展现想象的空间。
2、似象型
“似像非像,似是而非”的艺术形象为似像型。它不是对外界事物真实的的模仿以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完整,而是既像又不太像。或某些部分几乎失真走形,或某些部分缺少了什么,或形象的某些部分又多出了什么,但通过艺术加工,可赋予作品形象上的神似。似象型作品往往有意忽略形象的逼真和完整,而追求形体神态的完美。如笔者创作的,似“像”非“象”象的笨拙,憨厚可爱的神态被表现得恰到好处。根雕作品大多是似像非像如《皇帝的新衣》《母与子》《女娲补天》等均是似像型的作品。
3、具象型
具象型就是有比较明确的具体实物形象。具象型根雕艺术作品形体较为逼真,或某一局部与实物特别相像,具象型根雕艺术作品一般都依赖于人为雕刻,但绝不等同于木雕,前者是自然为主,雕刻为辅,后者则以雕刻为主。绝大多数具象型根雕艺术作品以人物及花、鸟、鱼、虫等飞禽走兽为创作素材。如作品《捕》《悲鸿遗风》。
由于根雕艺术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根雕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人为作用越小越好,具象型根雕艺术更应该把人为雕刻部分减少到最低比例。如作品《雄鸡一唱无下白》笔者利用根木本身的具有疙瘩肌理,塑造了雄鸡的形象,那雄鸡的形神动态跃然欲出。
4、自然型
没有经过任何人为雕刻天然成趣的根体称之为自然型。这种自然型根雕艺术并非像什么或似什么,而是根在泥土里自然形成的,并由一种列点、线、面精巧组合而构成的某种怪异奇特具有美感的形体。自然型根雕并不完全排除必要的人为加工,如浸泡、除污、除皮、打磨、配座、上色,上漆等。
5、景观型
表现某种自然景观,或园林景观的根雕艺术作品,如表现自然界里的山、水、茅舍人家表现园林中的奇树、怪石等,都属于景观根雕艺术范畴。景观型根雕艺术作品往往由多个单件组合而成。如图《迎客松》《大渡河》
6、实用装饰型
实用装饰型根雕艺术作品包括实用和装饰功能,且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属性。它将根的艺术性、实用性、装饰性融为一体,使根雕艺术作品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实用装饰型还可细分为两类,如用根制作的国画简及各种器皿、笔架、笔掛、几架、家具等,属实用类范畴,如根字、根画等属于装饰型。
《中国、牛》《国画筒》《根椅》《根桌凳》《根花架》《根花篮》
根雕的形式
1、整实式
整实式根雕艺术作品是由整块根木的、段、块、瘤制作而成的,大型的人物、动物根雕艺术品,整实式较多,此类根雕作品显得憨实、饱满、稳重、大气、粗犷、质朴、天然成趣、非常难得。如:《震惊世界第一云》
2、片状式
片状式根雕艺术作品大多为扁平状、多数受自然条件的挤压、虫蛀、朽烂后残存的根常呈扁平状,往往形成奇特的肌理、纹脉。
3、清瘦式
清瘦式根雕艺术作品,是简洁、纤细、精瘦的根及枝杈或残存的坚硬木质制作而成的,或美丽端庄、或乖巧柔媚、或干练刚硬。
4、漏透式
漏透式根雕艺术作品是利用中空外实,或空洞连绵的根制作而成的。一些根随其树冠生长而逐渐膨胀,在受到外力的挤压或虫蛀咬等情况下,往往会产生空隙或空洞,形成奇特怪异的造型体。这种根经作者巧妙构思,精心制作后,漏、透、瘦、皱显而易见,给人以怪、妙、幽、灵的感觉。如《玉洞仙踪》
5、线条式
线条式根雕艺术作品是用扭旋、流动曲折的条状根塑而成的,线条流畅飘逸、洒脱奔放充满艺术的动态美。根雕艺术家常用可塑性好的条壮根塑造简洁、明快、清晰的人物、动物花卉等艺术形象。如《两岸同根》
6、组合式
组合式根雕艺术作品是由不同形式的单个根体进行组合拼接或表现同一内容的若干单体的系列组合而成的,有拼接组合式和内容组合式两种,组合式根雕艺术作品对原材料的依赖性,小于其他形式的根雕艺术作品,其特点是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形式多变,姿态万千。如《敢问路在何方》先有,唐僧、八戒、悟空、沙僧、白龙马的根木,后根据需要配置了一带有树干的底座,使主题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见校园根雕艺术展)
根雕的审美原则
根雕艺术是用奇根异木创造出来的艺术,它是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心理学和技术美学的综合反映,它的美是天人合一,与天同创的美,是天然造化与人为加工“奇”“巧”结合的美。根雕艺术之美,美在自然。
1、自然美
中国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并以自然为师,自然界蕴藏着魅力无穷的美。“峨嵋”的秀,“黄山”的奇,“华山”的险;皎洁的明月,浩瀚的大海,飘扬的雪花,飞流直下的瀑布,五彩缤纷的草木花果,无不使人心旷神怡。
根生长在泥土里,大地孕育,造化了它的自然质朴的美。根之灵妙,在于它的自然形态,似人、似鸟、似兽、似花、似果,如作品《莲花系列》。在于它的自然结构,或险奇、或嶙峋、或层云叠翠或纵横交错,或粗犷突兀,或光滑圆润;在于它的色泽,黄色、白色、黑色、赭色、灰白色;在于它的纹理,像流云、像湍流、像缕缕青丝,像细雨飘落。树根艺术是物我为一,人天同构的位置上,它的最大的美学价值是自然。它体现着东方哲学和美学,自然往往是最平凡也是最难达到的东西。道家把他们的“道”说得恍惚莫测,但承认“道法自然”,自然是最高原则。根雕艺术美的价值在于最大程度去表现自然美,尽其自然,永勿矫揉造作。
2、残缺美
大地塑造了形态变化万千的根,将这些或具象或似像非像,或抽象意象种种形态和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比较时,常常会显露出不完整性,即残缺性。
“残缺美”的本质不是因残缺而美,而是残缺尚无损于美的本质,所谓的“残缺美”只不过残缺的部位或残缺的量还没有完全破坏其本质的美,它是对完美的一种无奈的认同。断臂维纳斯的美绝不是因为臂断这一残缺,而是因为其身体其它造型仍近于完美的品格,正谓“瑕不掩玉”。但无数艺术家为维纳斯断臂惋惜意欲为其补臂,但都因新接的臂不自然,破坏其残缺美而终告失败。
根雕艺术的残缺美接近中国画的“意高则减”“不求形似”“以形传神”的审美趣味。齐白石老人画虾有意减少虾腿的数量,以求虾的神韵。在树木盆景中往往借助残缺枯老的树桩表现一种残缺美,如笔者创作的树木盆景“劫后余生”“生死相依”“病树前头万木春”“岁老根弥状”的残缺美。
3、艺术美
艺术的基本属性就是美。根雕艺术家追求期望的是美,在根雕艺术创作中人们虽一贯主张崇尚自然,但也离不开适当的人为加工,根天赋的自然美并不等于艺术,就像高山峻岭,奇桩异树很美但不是艺术品一样,只有当人们将自然中奇桩异树植于盆中进行修剪,绑扎“缩龙成寸”才能称之为树木盆景艺术品。
4、线条美
根雕艺术中的线条美是其自然美的重要特征之一。那些粗细不等,曲折多变的根枝,那光滑细腻的纹理,那些虫蛀和朽烂后残存的、断断续续的,粗糙的沟槽筋脉,那些或柔畅、或顿挫,或刚劲的根体轮廓线构成根雕艺术中的线条美,中国传统的白描画都是借用线条来塑造美的形体,在根雕艺术创作中,用线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本身线条就很丰富。那天然扭曲、盘结、旋绕、迂回、波折弯曲的线条足以产生和显现多种形式的美。
根雕的表现手法
1、寻奇觅美,重在发现
有人把根雕艺术称之为“发现的艺术”,正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说的那样“根的艺术创造生,主要表现客观存在根的美的发现……”根雕艺术之美,美在自然,这种客观存在的天然美依赖于人的发现,离开了人的发现,这种美则是无意义的,或者说人们无法去表现它的美,发现美的过程是创造美的第一过程,可以说在根雕艺术创作中发现美是第一位的。成功就在于作者发现了根木的可塑性,进而略施技艺,创作了这件艺术作品。
根雕艺术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去捕捉那些倾向性强,艺术语言丰富的根材。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著名历史学家常任侠先生论及根雕艺术时指出:“大自然能创造出各种美的形象,但你必须有审美的眼,方能认识它的美。从自然的形态中,能够看出各种可爱的形象,似鸟、似兽、似虫鱼……这必须有天真的心灵”。高明的根雕艺术家总是用童稚般的心灵,在别人看来很一般的或司空见惯的根中发现出美来。“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人能结合幻想而创造美、发现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是马克思一句永恒的名言。要有一双审美的眼睛,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这种思想依赖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积累。审根品位的高低取决于艺术修养深厚与否,刘海粟曾有“绘画最后画修养”之说,根雕艺术创作也如此。所谓慧眼识才,即指艺术家要有好的眼力去发现美的东西,根雕艺术没有好的眼力等于根雕艺术创造领域的盲人。
2、因材施艺,贵在自然
根雕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正如常任侠先生所说:“根的艺术是竹木根创造的艺术。自然创造了种种美妙的形象,但是需要有艺术修养的人去发现,去略加施工,然后才能成为一件有特色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创造的,因此它有特殊价值。”根的各种形态是大自然创造的,在根雕艺术创作中,大刀阔斧地改变原根的形态,重塑一个新的形态,就等于抹煞了根雕艺术独特的,鲜明的艺术个性,违背了根雕艺术创造规律。
根雕艺术只能巧借天然,在尊重根的自然美,顺应根的自然美,尽其根的自然美,表现根的自然美,创造和完善根的自然美原则进行创作,因材施艺、贵在自然。就是基本依赖于自然状态的根雕艺术品。离开了根的自然美,也就无所谓根雕艺术了。
根雕艺术家马驷骥先生论根雕艺术时说:“由于根雕艺术作品受到材料形态的限制,不能像木雕那样自由地运用材料和刀法来塑造物像,只能借助根的疖、疤、瘤、须、皮、色和有韵律的体态以及多变的线条等自然特征,加之作者的丰富的想像来进行塑造和雕琢,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对象。“似”与不“似”,是描摹物象的两极,我们把艺术上所需要求的“似”作为100,把不似作为0,“美在似与不似之间”,显然在0—100这一广阔的领域里,我想1%的形象度也合乎这一标准,但显然是不行的,那么达到多少才算“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规范呢?根据矛盾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于矛盾的性质”这一原理,即使矛盾双方各占50%,显然也是决定不了性质的,须超出50%才能决定性质。超出50%,那就需要60%、70%这个程度。根据我的经验,形象度超出六成以上才可靠,才能达到物象的特殊规定,这种比较确定形象即和一般人的审美经验印象对应,也可保持一定量的自然美或模糊度(艺术需要一定的模糊度)。当然60%也不易把握,但有实践经验的人是能大致把握的,比没有度数要好说清楚。
因材施艺的目的在于最大可能不伤害根的自然美,使根的结构、形、纹理、色泽获得最好的表现,贵在自然的另一层含义是“天缺人工补,人补天不足,补如自然同。”在根雕艺术创作中,人们采取一切加工手段使技术美与自然美协调一致,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人补天不足的“补”,一是根的形态有些欠缺,不补难以显示其自然美,而不采取“加法”即拼接。二是指某些根在造型时“不减”“不雕刻”就无法表达作者的立意或根的自然美得不到最好表现时,必须砍掉它多余的一切,实行“减法”,也是“补”意的最重要内容。在根雕创作中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加法”也好,“减法”也罢,加减后的形体、结构、纹理、色泽要符合自然。根雕艺术中的“加”较之“减”难度更大、补根与原根的形态、纹理、结构、色泽难以天衣无缝,作者对加工的对象根蕴藏着美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胸有成竹才能落笔有神,才能创作出形神兼备的根雕艺术作品。
3、意蕴含蓄,题名精妙。
凡成功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作品内涵美和一个含蓄的题名。绘画、雕塑、诗歌、散文、杂文、小说、音乐、摄影都是如此,根雕艺术品也不例外。
一般说来,拟定根雕艺术品的标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鲜明性,就是新颖醒目,少用或者根本不用那些虚无缥缈,含混不清的标题,过于抽象的概念化的语言,当然根雕艺术作品的题名需要含蓄,但含蓄不等于含混,如有的作者把根雕作品悠闲的卧牛题名“释负”,把扭回头的小鹿题名“顾盼”,即鲜明又含蓄,还能引人回味。
二是贴切性,题名与根艺品确切,力求形式,内容与题名吻合,贴切的题名能使人以名索美,如作品奔走的小鸡,题名“前程远大”,令人费解,改为“追逐”就妥贴多了。贴切的命题不仅能使作品更形象生动,显出魅力,而且能扩大意境,注入新的情趣,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
三是生动性,不要给根艺品随便安上一个陈腐的或者什么也不能说明的标题。根艺品形态像什么就直呼什么,似马命名马,像狗命名狗,看似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实际“题同虚标”,如果依照作品的不同形态,如马以“腾飞”“昂首”命名,就显得生动多了。
四是简洁性,题名文字简炼,能用一个字的无须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的不用三个字,既明确又简炼,如有一件鸭子浮水的根艺品,如果叫“鸭子浮水”,太直观了,没有趣味,改为用古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明显有了意境,但也可改为“春江水暖”,比原来简洁了,并且还值得回味。
五是通俗性,根雕艺术作品的命名要让人看得懂,不能孤芳自赏,令人如同猜谜语一样。如有一件根艺作品造型是犬,作者给题名“忠臣”,后又改为卫士,看着似乎含蓄,但含义不贴切,就显得隐涩了。
根雕艺术作品命题要鲜明、贴切、生动、简洁、通俗,只有这样才能含蓄、隽永,有助于发挥作品最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在根雕艺术品中还有一类作品,如抽象的作品往往不是具体或比较明显的某一物,某一品形态,作者根据自己的联想或感受给予命名,这类作品则需要观赏者自己去领会,去感悟。有的索性标上“无题”,对于无题式作品,运用得好,可以起到“此品无题胜有题”的艺术感染力,但决不可滥用,反而弄巧成拙。
名题得好坏,和作者的艺术修养以及知识面,文化素质有着密切关系,有的作者习惯于根雕艺术品完成后,再思索其中含义做标题;有的作者则在根雕创作构思时即“依形赋意”。据其神形和主题意趣考虑其标题。这之间标题的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后者往往超过前者,其根艺品造型的神形也会超过前者。如果把标题当作根雕创作的一项基本功来看待,就应该从多种文学艺术作品中汲取知识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扩大知识面,才能给根雕艺术品带来“点睛”之笔。(以上内容节选吴培华老人编写的《根雕艺术》校本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