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09
伞”是我国首创,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素材,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简陋而蹊跷的原始制作器具,古法天成的手工操作技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堪称“中华绝技”。
油纸伞:一种用涂上桐油的纸做伞面的雨伞。伞,是人类使用最为普遍的工具之一。最早的伞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亦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琉球、泰国、老挝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
在早期客家方言中,“油纸”与“有子”谐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时,女方通常会以两把纸伞为嫁妆,一含“早生贵子”的意思,且“伞(伞)”字里有四个人字,也象征着多子多孙,而纸伞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且“油”与“有”谐音,为祝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的意思。男子16岁成年礼时,也会以相同理由赠予一对纸伞。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
道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是因为油纸伞有趋吉避秽的功效。
伞相传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但初期的伞多以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在纸张发明之后丝逐渐为纸所取代。油纸伞实际出现的时间不明,约于唐朝传至日本、朝鲜。宋朝时称之为绿油纸伞,明朝开始于民间普及,《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潮湿多雨,当时制伞业十分蓬勃。在一些文学作品如《白蛇传》等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踪影。
制伞工序是纯手工操作,机器难以替代,而其取材用料也十分考究,非常独特。所用原材料,多数偏紧缺,需人工栽培,专门加工方可派用。伞面取用皮纸,质地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是婺源源口村民间世代相传的,用网状纸帘,手工抄造而成的。其主要原料为纸皮树,俗称“鸟皮树”,四季可采伐,虽为野生植物,但也不多。再者,油柿树,其为柿子树的变种,夏初开花,处暑前采果,果实比食用的柿子小,金黄色,味极涩,从中提取之汁,俗称“柿油”,专供裱伞之用。油柿树,野生甚少,主要为人工栽培,10——12年方可结果,80年代婺源尚有100余株,目前不足10株。因其果味极涩,只供取柿油,尚存者有可能遭砍绝。还有一种为漆伞用油也是采用原始手工技艺,加工而成的。这里用到的油桐树,又称“三年桐”,初夏开花,立冬后采果,其种子含乳浆,榨出之油,就是膝伞用的 “桐油”。油桐树,也为人工栽培,两年可收获,只是五年后需更新,目前婺源北方偏远山区还有,但不多。同时要用到的毛竹和水竹(又称“伞柄竹”),婺源居多,三五年可采伐。
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方可出师。所用的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以上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