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22
泥塑脸谱 脸谱就是假面具,源于古代祭神用的头饰,到西汉时发展成歌舞演出的道具,多为木制品、金属制品、革皮制品,始称为“代面”。元杂剧中,因嫌代面过于呆板,无法突出舞台人物特征,而采用在演员脸上直接化妆的方法。此后,代面在演出中被逐渐取消。代面除在少数表演鬼神的剧目中运用外,很大一部分转化成为儿童们的游戏品。但是,经过艺人长期的改革演化,泥塑脸谱又从玩具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欣赏品了。 北京泥塑彩绘脸谱,是京剧舞台脸谱与民间泥塑相结合的北京手工工艺品。 清光绪二千年(1894年)前后,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满族人,稍通文墨,雅好丹青,又是京剧票友,专工花脸,玩票时自己勾脸,由于有绘画基础,勾出的脸常常被票友们赞不绝口。这位闲人,闲来无事,用胶泥在佣人脸上做了一个脸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干后模仿舞台脸谱勾画上色,自己觉得很有趣,并馈赠给亲友们观赏,亲友们都说好。于是,一传 十,十传百,天长日久,上门求绘的人逐渐多起来,于是便有了小名声。因为这位闲人最擅长绘制“净角”脸谱,因净又俗称“花脸”,所以人们称他为“花脸桂子”。 辛亥革命以后,取消了旗人钱粮“禄”的旧制,桂老闲人断了生活来源,为了设法谋生,就做了些泥塑脸谱送到庙会上去出售。起初送去十几个货样,交给了白塔寺的李记杂货摊,很快就卖光了。以后不管送去多少,都能随时卖出,总是供不应求。李记商店不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脸谱在北京出了名。 由于泥塑脸谱既有趣又有利,在老北京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规模迅速发展起来,众多闲人加入这一新行当。北京的南城、北城、西城又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泥塑脸谱艺人,品种也由单一的花脸,发展成生、旦、净、末、丑,样样俱全,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了各自的泥塑脸谱风格,形成自家独特风格的白如霖、汪稔田、李荣山等老艺人。 还有不少老北京人嫌泥巴脏,家境又不错,就用面来替代泥巴雕塑物品,使面塑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绒制品 小孩帽子上红彤彤的毛绒装饰品、妇女头上戴的绒花、小壁挂、盆景及马、骡、驴、家畜头上的装饰,都是绒花制品。绒制品在老北京处处可见,因以鸡、禽、鸟类占的数量大,故称为绒鸟行业。 绒制品的原材料是蚕丝。生丝染成各种颜色后,铺开,用细铜丝按大小不同的规格夹牢,再一条条地剪下,将剪下的一条条绒条用搓板搓成粗细不等的绒条,再慢慢用钝刀割出绒来。割出的毛茸茸的绒条可以扎、缠、捆、卷成不同形象的绒制品。制造工具只用剪子、镊子、小刀、锉即可,原料除生丝就是少许细铜丝、各种染料。 清末时,北京有很多家这类铺子,大多是前店后厂,较著名的有“瑞和永”、“东胜永”、“鸿兴德”等几十家。绒花制品还是崇文门外花市大街一年四季的畅销货,每逢京城各处庙会,绒制品会占庙会商品很大份额。京城的老少爷们、姑娘、媳妇们都爱在花摊上买一两件中意的绒制品,图个吉祥喜庆。 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捏出各种人物、花鸟鱼虫等,是一种小巧的观赏、陈列品。 面塑艺术是受战国时期的“俑”和汉代木偶等民间工艺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油面糖蜜造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了当时北京地区面塑在民间的普及盛况:“七月,宛农家岁以是月祈祷年丰,各用面果送纸钱,挂田禾之上,号曰挂地头。”这里所记载的,都是用熟或生面捏后蒸熟的面塑祭品、供品。 在北京民间,面塑是婚、丧、嫁、娶等风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品。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北京街头,尤其是在白塔寺、护国寺、东岳庙以及蟠桃宫等较大庙会上,常有许多捏面人的,他们用蒸熟后着色的面团当场捏塑小娃娃、各种动物或戏剧人物等。 北京“面人郎”郎绍安的作品多反映北京那一时期的民间风俗,如“七十二行”、“坐洋车的女人”、“大娶亲”等;“面人汤”汤子博的作品则多为历史人物和神佛塑像,高雅、隽永、格调清新,代表作“白水滩”、“托塔李天王”、“郑板桥”等捏塑得无不神形毕肖、生动感人。这类面塑不光民间喜爱,就是皇室贵族也喜欢把玩收藏。现今存放在故宫博物院的各式各样面塑,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玩赏品。 自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四大名著相继问世,其中的主人公就成了泥塑、面塑中的人物造型,在老北京各种民间工艺品中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孙猴子的形象,更为北京人喜爱,艺人们挖空心思,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各式各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孙猴子的“光辉形象”。 |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