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22
鬃人 不足十厘米高的孙悟空,手执金箍棒,同一群天兵天将在一大铜盘中对峙着,只要轻轻敲击盘边、震动铜盘,盘中的孙悟空便同天兵天将有节奏地打了起来,它们挥刀枪、舞棍棒、耍大锤,酣战不休。这就是老北京人的鬃人工艺品。 鬃人的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戏和京剧的影响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京剧“八大锤”、“三岔口”、“闹天宫”这类武生戏中手持兵刃对打的场面。鬃人本身是一种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艺术品,又是颇有情趣的北京民间玩具,它的舞动全靠底座上粘贴的一圈富有弹性的鬃丝。 鬃人的制作方法是:头和底座采用胶泥脱胎,用秫秸做身架,絮裹棉花,外罩彩衣,然后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北京鬃人在清末曾盛行一时,著名制作鬃人的艺人是王春佩、王汉卿父子。1915年,北京鬃人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商曾许以高报酬聘请老艺人王春佩赴美行艺,王春佩以“穷家难舍,熟土难离”为由,婉言回绝了。当年,北京鬃人由老艺人王春佩独家制作并经营,在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等城里庙会上出售。由于鬃人具有独特的民间色彩和戏剧情趣,因此对观赏者很有吸引力。王春佩也是个戏迷,他制作的鬃人穿戴扮相以及脸谱、把子,都是具体而细微得和舞台上的演出一样。尤其是“闹天宫”的鬃人作品,让人有置身在舞台前观戏的感觉。 如果觉得刀呀、枪呀、猴啦闹得慌,北京还有绢制的文静的手工艺品。 绢花绢人 绢花又称“京花儿”,是地道的老北京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用丝织物制花的记载。到了唐代,绢花更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唐代画家周防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宫中妇女簪花戴彩的情景。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一束完好的绢花,色彩鲜艳,姿态盎然,足见当时制作绢花的技艺已是相当成熟了。 绢花在我国宫廷和民间婚、丧、寿诞、节日等风俗活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从元到清末,大批绢花艺人涌入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制作绢花的中心。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北京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就是因生产和销售“京花儿”而得名。 制作绢花的主要原料是真丝织物,也有少量的棉织品,还有染料、铁丝、淀粉等。绢花的制作过程分为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花、组枝等工序。世上能见到什么样的鲜花,花市就有什么样的“京花儿”。艺人们做出的朵朵绢花,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仿佛能使人嗅到阵阵花香。 清代有不少著名的绢花艺人——刘享元,俗称“花儿刘”,他的作品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金玉林,人称“花儿金”,他的代表作是菊花“十丈珠帘”;张全成,他的代表作是“悬崖菊”;苏宝章,他的代表作品是“三尖西番莲”;张德启,他的代表作品是“柱顶红”。 绢人也是老北京的一种工艺品。它与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布制手工艺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制作绢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远在北宋时期就已有民间艺人能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了。明、清时北京民间已有制作绢人的。在清代,还有人以绢、绫、绸、纱剪扎成老寿星或麻姑,作为祝寿的礼品。其制作以金属丝为骨骼,棉花为肌肉,纱绢为皮肤,真丝为发,布帛为衣。这种绢人色彩、质感之真实较泥塑更逼真,那细腻的皮肤,滑润的秀发,丰满而富有弹性的形体,加之眉目传神,服饰艳丽,俨然一副真人的缩影。北京绢人的制作题材多是古代仕女或少数民族少女,代表作品有“琵琶仙子”、“自在观音”和根据唐代画家张萱原作复制的“捣练图”。 |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