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北京晚报
宋代铠甲穿戴展示图
宋代华丽的“五色介胄”
宋代的军戎服饰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战的铠甲,另一种是仪卫礼服。实战铠甲中,用铁制作的叫铁盔、铁铠、铁甲,用皮制作的叫皮笠子、皮甲。欧阳修有诗云:“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晏太尉西园贺雪歌》)
宋代铠甲有很多种类,如金装甲、长齐头甲、短齐头甲、金脊铁甲、连锁甲、锁子甲等,而且铠甲的组件较多。《宋史·兵志》记载:全副盔甲有1825片甲叶,分为披膊、甲身、腿裙、鹘尾、兜鍪等部件。
这些铠甲的部件用皮线穿连起来,一副铠甲重50斤,将士们穿戴如此沉重的铠甲打仗,行动不便。因此,宋代也生产轻甲。轻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皮甲,它主要用于铁铠甲臂肘间的连接,既增加了铠甲的灵活性,又能减轻分量;还有一种是纸甲,它用柔软的纸捶打制成,这些纸叠加起来,厚度达到三寸,表层盖上布料,再订上钉子固定,如遇雨水,纸甲浸湿后,连射出的箭和鸟铳打出的子弹都不能穿透。
这些轻甲和铁铠甲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宋代将士的铠甲在灵活性与安全性的矛盾。
除了布甲和纸甲,宋代还有一种特色的轻型铠甲:依仗甲,它也被称之为“五色介胄”。《宋史·仪卫志六》记载:“甲以布为里,黄 表之,青绿画为甲文(纹),红锦缘,青 为下羣,绛韦连膺,金铜铁,长短至膝。前膺为人面二,自背连膺,缠以锦腾蛇(锦带)”。意思是说,宋代仪卫中的军士所穿的这种甲胄,形式是仿军士的,只是用黄 (粗帛)为面,用布作里子,用青绿色画成甲叶的纹样,并加红锦缘边,以青 为下裙,红皮为络带。这种甲胄刚好到人的膝盖,前胸绘有人的面目,从背后至前胸缠以锦带,并且有五色彩装。由此看来,依仗甲的外表装饰非常华丽。
《宋史·仪卫志》记载,宋代铠甲的颜色,有黄、青、朱、白、黑、金、银等色,至于仪仗用的绢甲,色彩比唐代更加丰富。元丰年(1078年-1085年)后,宋代公服的颜色做了调整:四品以上改为紫色,六品以上改为绯色,九品以上改为绿色;私服则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织锦来区分品级,衣服的色彩经常变化。宋代将士们的服色,除了九品制官服颜色不能直接使用外,其余各色都能使用,服色以青、白、朱、黑、黄(淡黄色不能用)为主要色彩。
明代出现“V”字领铠甲
明代将士的军戎服装,式样如同唐代的窄袖宽袍。其中,有一种特别的军服:袍子无领、无扣、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叫右衽),裹襟与外襟在前身重叠时大幅交叉,以勒帛和腰带在胸前和腰部系束,这种军服多为品级较高的将帅使用。低级别军官的军服,后衣较短,没有胯袍,衣服衬于铠甲内,穿铠甲时一般只穿身甲和腿裙,戴凤翅盔、幞头、巾和小冠。这种军服,多见于侍卫所穿的服饰。
明代是重型铠甲和轻型铠甲地位交替的时期。重型铠甲是为了增加抗冲击力,提高保护性能,但重型铠甲穿着笨拙,不便于实战,逐渐被淘汰。
另一种轻型甲——绵甲便应运而生。明代的布面甲从元代继承而来,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以布为面里,中间缀以铁甲,表面钉甲钉;另一种制作方法就是绵甲,它经过特殊工艺做成,绵甲柔软、轻巧,在表面还缀有大量的铜甲泡和铁甲泡,轻便灵巧,蘸湿后还可以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明代的铠甲在设计、制作中也注意了时尚化。通过一些领子的设计,体现铠甲的时尚元素,比如在明代就出现了潮味十足的“V字领”、 镂空式护耳等“时尚元素”。
明代的铠甲以金、银、黑色为主,明洪武初年,守边军士穿着棉袄,旗手、卫军等穿红绊袄,这种战袄有红、紫、青、黄色四种服色,它作为区分不同兵种的依据。
明代后期,因为绵甲以缎布为冕,色彩较多,所以绵甲的颜色也多种多样。不过,幞头颜色仍是黑色。
明朝的戎服以红色为主,还有红笠军帽,正德年间设东西两官厅,其都督江彬戴的正是红笠。《明史·舆服志三》说,戎服因“武事尚威烈,故色纯用赤”,间以紫、青、黄、白等颜色作为配色。
明代很重视军事检阅和礼仪仪式,出现了专门的礼仪铠甲。检阅军队或进行礼仪展示时,从事仪卫活动的侍卫官戴凤翅盔、锁子甲;锦衣卫戴金盔甲;将军着红盔青甲、金盔甲、红皮盔戗金甲和描银甲等。将军、锦衣卫都腰悬金牌,持弓箭矢、佩刀,执金瓜、叉、枪。礼仪铠甲色彩鲜艳;兵器明亮锋利,在阳光下闪着金光、银光;将士们仪表堂堂,气势壮阔,威风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