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明 > 民族工艺历史与文化

民族工艺历史与文化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让每一件瓷器开口说话 他们握紧了瓷艺接力棒

发布时间:2017-04-13

 柯泳丽:为美丽的泥性而歌舞

她说:不后悔放弃厦门回到德化,因为她知道手中接力棒的分量之重

“回来快一年了,最大的收获是真正感受到泥性的美丽。泥是永恒的,而生命只能为它服务。”笑起来清新甜美的柯泳丽,对瓷艺的解读用的是诗性语言。

柯泳丽出生于1986年,父母是被誉为“瓷雕艺侣”的陶瓷艺术大师柯宏荣和陈桂玉。家庭的熏陶使她从小就有艺术天赋。11岁那年,柯泳丽无师自通,以自己的经历为题材,用一团瓷泥捏出瓷艺作品《阿狗眠》:小女孩卧眠在篾垫上,旁边紧挨着一只呼呼大睡的小狗。父母见了觉得有趣,就把她的作品寄去参加“台湾首届陶瓷艺术金陶奖”,结果那份童真童趣把评委征服了,竟临时为之设立一项“新人奖”。

柯泳丽在大学学的是财经专业,也曾想过留在厦门工作,争取选调生或是考公务员,但最后还是为了从父母手中接过瓷艺接力棒而回到德化。“回来以后,来自许多长辈的关心让我发现我要传承的不仅是家族的瓷艺,还是德化的瓷艺。”柯泳丽说。

柯泳丽的工作室里放满了泥稿与半成品,几天前,她刚送一件瓷塑作品《满江红》参加今年的陶瓷艺术“百花奖”,除此之外,她的《锦毛鼠白玉堂》也获得了“首届福建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得不得奖不重要,但我必须要知道我的学习与创作到了什么水平。”柯泳丽很谦虚。

庄晓阳:一片痴心在瓷绘

他说:即便许多人并不看好瓷绘,他还是会把每一个题材都当作一次挑战

“许多人并不看好瓷绘,但我情有独钟,并且痴心不改。”与柯泳丽一样出生于1986年的庄晓阳看起来浑身充满艺术气质。

德化瓷被誉为“不化妆的瓷”,因此瓷绘并不被看好。然而对瓷艺和美术的爱好使庄晓阳毅然走上了瓷绘之路,从2004年开始,他花了3年时间,成功烧制了巨型釉上彩瓷板画《清明上河图》,引起轰动,央视七套还为此拍摄了专题片。

庄晓阳说,瓷绘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国画是平面的,而陶瓷则是立体的,“釉下五彩画完后还要在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对构图的把握、对颜料的把握、对色相的把握,都需要极高的功力。”

庄晓阳称自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总是迎难而上。在瓷板画《清明上河图》获得成功之后,他的《渡海观音》在第六届中国——大连古典家居·收藏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和谐安徽》在首届安徽文化产业博览会中荣获金奖,《犹闻荷香》荣获首届福建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金奖。最近,他以奥运为题材的《北京长城魂》和以福建土楼为题材的《和谐家园》等釉下五彩作品也是好评如潮,庄晓阳说:“创作现实题材是一种冒险,然而最有个性最有新意的作品,就是面对生活、取自大自然的作品,我把每一件作品都当作一次挑战。”

颜松柳:让每一件陶瓷开口说话

他说:要想活得不后悔,就要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事情,然后坚持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我不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但我想让我的每一件陶瓷作品都能开口说话。”颜松柳的表白略带自嘲,其中却也不乏幽默感。

颜松柳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比起柯泳丽与庄晓阳,他的瓷艺路也走得更远:他的《一苇渡江》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并入选中国美术馆,他与人合作的《唐韵仕女》被选赠首访祖国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此外他还有国家级三金八银的获奖记录。

颜松柳说,虽然他并非出身陶瓷世家,然而他一接触到陶瓷,揉、捏、塑、雕间,一道艺术之门在不经意间打开,他就像被粘上似的欲罢不能。只要走进自己的工作室,他就如同置身于陶瓷雕塑的自由王国,在痴迷和忘我的状态中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拿捏在手里的泥巴如同钢琴家手中跳动着的音符。

颜松柳的工作室叫“瓷言坊”,取义于要让陶瓷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让陶瓷表达自己的主题与内涵,还要讷于喧嚣、浮躁,敏于学习、积累与创作,多让作品说话。“现在流行一种‘最不后悔的活法’,就是说一个人要活得不后悔,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从中赚钱。我现在做的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坚持一生只做好一件事。”颜松柳说话依然幽默。

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些投身瓷艺的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选择瓷艺并不是为了生存,而是对艺术、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望。功利心越少,艺术含金量越高。虽然道路漫长,但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德化传统瓷艺的希望。(张晴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