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明 > 中华军事历史与文化

中华军事历史与文化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太平军西征(1853年5月—1856年4月)[下]

发布时间:2017-06-14

来源:中华网

 三、转败为胜 

  (一)九江之战 

  湘军攻占田家镇、半壁山后,水师前锋在彭玉麟率领下于12月8日进至九江江面。这时,太平军主力大部集中于长江北岸,清军仅凭魁玉、桂明的部队无法取胜,曾国藩乃命南路之塔齐布、罗泽南所部湘军于12月9日渡江。曾国藩亦于次日抵田家镇,指挥北岸的作战。当日,太平军冬官正丞相罗大纲也由江西饶州率军近万人渡江至九江对岸之小池口,支援秦日纲等部,抗击清军的进攻。12月20日至31日,太平军先后与敌军战于鄂东双城驿、黄梅、濯港、孔垄驿,接连失利,只得退入安徽境内。 

  1855年1月2日,罗大纲率部渡江,退守湖口。这时,石达开已带领胡以晃等自安庆抵湖口,曾国藩也由田家镇进抵九江城外。双方主帅俱临赣北前线,战事逐渐由江北移向江南。 

  湖口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口之东岸,依山傍水,形势险要。湖口之西对岸为梅家洲,再西五十里,即为古城九江。石达开等鉴于湘军气势正盛,水师更占优势,便决定扼守要点,伺机退敌。具体部署是:石达开坐镇湖口;林启容仍率部守九江;罗大纲率部守梅家洲。 

  为了集中力量进攻九江,湘军加紧从江北向南岸转移兵力。1月6日,塔齐布部从上游琵琶亭渡江,次日移驻九江南门外。8日,新任湖北按察使胡林翼也率黔勇二千赶到,分扎要隘。9日,罗泽南部从下游白水港渡江。曾国藩又调副将王国才所部三千余人为预备队。这样,围攻九江的清军总兵力达到一万五千人。 

  九江北枕长江,东北有老鹳塘、白水港,西南有甘棠湖,西有龙开河,湖汊纵横,东南多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太平军守将林启容督军于四周严密设防,东南尤为坚固。1月14日,塔齐布、胡林翼率部进攻西门,三战皆败,死伤甚众。18日,清军发起全面进攻,塔齐布部攻西门,胡林翼部攻南门,罗泽南部攻东门,王国才率兵七百由长江水路登岸攻九华门。太平军沉着应战,待塔齐布部进抵城西时,“众炮齐放,子若飞蝗”。敌人冒死进攻,“奈地险而路曲,难以仰攻”,终未得逞。进攻其它各门之敌,也“因城上枪炮木石交施,屡次抢登,不能得手”。⒆于是,曾国藩轻取九江的计划宣告失败。 

  曾国藩攻九江不下,改取“舍坚而攻瑕”的方针,留塔齐布等部继续围攻九江,派胡林翼、罗泽南等率部进驻梅家洲南八里之盔山(今灰山),企图先取梅家洲,占领九江外围要点。太平军守将罗大纲在这里“立木城二座,高与城等,炮眼三层,周围密排;营外木桩、竹签广布十余丈,较之武昌、田镇更为严密;掘壕数重,内安地雷,上用大木,横斜搭架,钉铁蒺藜其上。”⒇1月23日,清军分路向梅家洲发起进攻。太平军凭借工事奋勇抗击,毙敌数百人,击退了清军的进攻。 

  (二)湖口大捷 

  由于清军进攻九江和梅家洲均未得逞,曾国藩等决定改攻湖口,企图凭借水师优势,先击破鄱阳湖内太平军水营,切断外援,尔后再攻九江。 

  1855年1月3日,当湘军陆师尚未南渡之际,李孟群、彭玉麟即率湘军水师进抵湖口,分泊鄱阳湖口内外江面。罗大纲鉴于湘军水师占优势,难以力胜,决定采用疲敌战法。1月8日夜,“用小船百余号,或二三只一联,或五只一联,堆积柴草,实以硝药,灌以膏油,分十余起,纵火下放,炮船随之。两岸出队千余人,呼声鼎沸,兼放火箭火球”,对湘军水师实施火攻。由于湘军预有准备,未能取得多大战果。此后,太平军常以类似战法袭扰和疲惫敌人,使其“彻夜戒严,不敢安枕”。(21)太平军还在鄱阳湖口江面设置木簰数座,四周环以木城,中立望楼。木簰上安设炮位,与两岸守军相犄角,严密封锁湖口,多次击退湘军水师的进犯。(22)1月23日,湘军水师乘陆师进攻梅家洲之机,击坏太平军设于鄱阳湖口的木簰。石达开、罗大纲等将计就计,令部下用大船载以沙石,凿沉水中,堵塞航道,仅在靠西岸处留一隘口,拦以篾缆。1月29日,湘军水师营官萧捷三等企图肃清鄱阳湖内太平军战船,贸然率舢板等轻舟一百二十余只,载兵二千,冲入湖内,直至大姑塘以上。待其回驶湖口时,太平军已用船只搭起浮桥二道,连结垒卡,阻断出路。湘军水师遂被分割为二:百余“轻捷之船”,二千“精健之卒”,陷于鄱阳湖内;留于长江内者,“多笨重船只,运棹不灵,如鸟去翼,如虫去足”,致使曾国藩“实觉无以自立”。(23)太平军乘此有利时机,即于当晚以小船数十只,围攻泊于长江内的湘军大船,并派一支小划船队,插入湘军水师大营,焚烧敌船。岸上太平军数千人也施放火箭喷筒,配合进攻。湘军大船因无小船护卫,难以抵御,结果被毁数十只,其余败退九江附近江面。 

  在湖口大捷的同一天,江北秦日纲、韦志俊、陈玉成所部太平军自安徽宿松西进,击败清军参将刘富成部,占领黄梅。2月2日,罗大纲派部进占九江对岸之小池口。曾国藩以“水师既陷于内河,陆军复挫于小池口”,遂调胡林翼、罗泽南二部由湖口回攻九江,驻于南岸官牌夹。为了给湘军水师以进一步的打击,罗大纲乘势于2月11日率大队渡江前往小池口。当夜三更,林启容自九江、罗大纲自小池口以轻舟百余只,再次袭击泊于江中的湘军水师,“火弹喷筒,百枝齐放”,焚毁大量敌船(其余敌船纷纷逃至武穴以上),并缴获曾国藩的坐船。曾国藩事先乘小船逃走,后入罗泽南陆营,复欲寻死,被罗泽南等劝止。 
  太平军取得湖口之战的胜利,打破了曾国藩夺取九江、直逼金陵的狂妄企图,开始扭转了西征战场上的被动态势,从而成为西征作战的又一转折点。西征军自湘潭战败后,弃岳州,失武汉,节节退却,直至九江、湖口,形势十分不利。但另一方面,由于清军的进攻,太平军被迫缩短了战线,集中了兵力,加强了指挥,消除了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弱点。湘军虽然节节胜利,却预伏着种种危机:由于掳获甚多,“饱则思颺”;由于屡胜,骄傲轻敌;由于长驱直进,离后方供应基地越来越远,运输补给日益困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等坚守要点以疲惫敌人,并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机智果断地分割湘军水师,进而立即主动出击,取得了重创湘军水师的重大胜利,使整个西征战场的形势为之一变。 

  四、乘胜反攻 

  (一)再克武昌 

  西征太平军取得湖口大捷之后,石达开、胡以晃等决定乘胜发起反攻。 

  2月16日,秦日纲、陈玉成等乘清军后路空虚,率部西进,击溃湖广总督杨霈所部清军万余人于广济。接着,连占蕲州、黄州,于23日第四次占领汉阳,杨霈逃往安陆。韦志俊率部自田家镇渡江,25日进占兴国,不久又进占通山、崇阳、咸宁,与秦日纲部会攻武昌。3月下旬,罗大纲率部复占江西饶州府,不久又回安庆,与皖南太平军范汝杰部会合,进占徽州府(今歙县)等地。 

  湘军水师自遭太平军打击之后,又于2月20日遭暴风袭击,沉船二十二只,毁坏二十一只,曾国藩令其余七十余只全数撤往武汉,“名为速剿上犯之贼,实则修整已坏之船”(24)。这时,曾国藩的湘军已被分割于五处:水师之一部开赴武汉整修;一部困在鄱阳湖内,由曾国藩坐镇南昌,亲自督造大船,添募水勇,准备配 合江西水师伺机出击;陆师塔齐布部五千人留驻九江外围,准备继续攻城;李元度部三千人留驻湖口外围;罗泽南部三千人往援赣东。此外,胡林翼部二千余人和王国才部三千余人则先后回援武昌。显然,曾国藩所统清军由于兵力分散,已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由主动陷于被动。 

  从3月21日起,秦日纲、陈玉成部太平军围攻武昌。困守武昌的二千清军由新任湖北巡抚陶恩培督率。武昌被围后,清军急抽兵增援。数日内,城外援兵已达万人。4月3日,秦日纲与韦志俊等督军猛攻武昌。城内清军“争缒城走,外兵亦走”,而“水师固不任城守事”,仅“自保而已”。太平军直奔城下,“用缒城绳引而上”,占领武昌城,杀陶恩培等多人(一说陶赴水自杀)。(25) 

  1855年4月18日,清廷以胡林翼署理湖北巡抚,以李孟群为湖北按察使。胡林翼统率湖北清军,“屯金口,倚水师自保”,并“增募二千六百人,合王国才等军,号六千。”(26) 

  太平军占领武昌后,陈玉成立即率兵一部进军鄂北,于4月上旬攻占安陆(后又失守)和云梦。5月12日,再次攻克安陆,杨霈退守随州。17日,西安将军札拉芬及副都统常亮在清廷一再督促下,率援军自河南抵随州。31日,陈玉成率军往攻,大败札拉芬等部于随州东南之五里墩,阵斩札拉芬。杨霈经枣阳逃往襄阳。6月11日,清廷将杨霈革职,湖广总督由荆州将军官文接任。14日,又命曾与北伐太平军作战的西凌阿为钦差大巨,督办湖北军务,并从山东抽调镇压北伐太平军的所谓“得胜之师”四千五百人至湖北,一千五百人至河南,加强这些地区的“堵剿”兵力。 

  6月10日,署湖北巡抚胡林翼督军四千余人分三路反攻武昌,与此同时,王国才率部反攻汉阳,彭玉麟部水师则助攻两岸。太平军略有损失,但击退了敌人的进攻。20日,秦日纲自武昌派太平军绕袭金口,抄胡林翼部后路,迫使胡部回援。其后,双方又多次交战,互有伤亡。9月7日,韦志俊率部自武昌出发,在通城、崇阳等地太平军的配合下,于9月12日攻占金口,同时击败李孟群部水师,迫使其退守新堤(金口西南)。9月18日,湖北太平军自汉阳分兵八路围攻胡林翼和王国才部于汉阳西南之奓山。清军大溃,经大军山退往新堤。太平军没有乘胜追击,致使胡林翼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实属失策。 

  (二)转战江西 

  当西征军在湖北战场上捷报频传之际,活动于安徽、江西边境的太平军范汝杰部,于1855年4月中旬连占安徽婺源和江西弋阳,后又连克江西兴安(今横峰)、上饶、玉山等地。4月14日,湘军罗泽南部三千余人自九江经南昌驰援赣东,于5月6日陷弋阳,12日陷上饶,并在这一带与太平军周旋,直至7月18日才回驻南昌,后又奉命西援武昌。 

  10月上旬,罗泽南率湘军五千人(除罗部外,曾国藩加拨参将彭三元等部一千五百人随往)由江西义宁州(今修水)进入湖北,于中下旬占领通城、崇阳,直逼武昌。当时,秦日纲已奉命由湖北返回天京;石达开、胡以晃、黄玉昆率领的太平军二万余人正自安庆进援湖北。11月1日,石达开军在武昌县之樊口登岸后,经金牛镇前往咸宁,以阻截罗泽南所率湘军。4日,石达开亲率二万人大败罗泽南部于崇阳壕头堡,彭三元等所部千余人全军覆没。5日,太平军克复崇阳。罗部退至蒲圻西南之羊楼洞,并与胡林翼派去的援军取得了联系。14日,石达开军复通城。
  当石达开军进攻崇阳时,韦志俊率军近二万人由纸坊进抵蒲圻。石、韦二人约定分路攻取湖南,抄袭湘军的老巢。但是,石达开不久便改变上述计划,他见湘军全力救援武汉,江西兵力空虚,决定采用“围魏救赵”之策,进军江西,威胁曾国藩的南昌大营,以调动湘军,减轻湖北太平军的压力。石达开把对付罗泽南部湘军的任务交给韦志俊(韦部不久即败退武昌),自率三万人于11月24日折入江西。 

  12月9日,石达开军进占江西新昌(今宜丰),与从广东北上的天地会起义武装周培春、葛耀明等部数万人会师,声势更壮。接着,分兵连占上高、瑞州、新喻(今新余)、峡江、樟树镇(今清江)等地,威逼南昌。坐镇南昌的曾国藩,因石达开部逼近,于12月下旬急调围攻九江的周凤山部湘军(塔齐布于8月30日暴病而死,由副将周凤山接统九江外围湘军)五千人回援南昌,并调鄱阳湖内水师防守赣江。于是,被敌人围困几近两年的九江得以解围。 

  鉴于南昌敌军兵力增强,石达开所率各部继续进攻南昌周围各府县,先后占领新淦(今新干)、奉新、分宜、宜春、吉水、永丰等地,以切断南昌清军与外围的联系,断绝其后方供应。

  1856年(咸丰六年)1月11日,湘军周凤山部攻占樟树镇。2月9日,由武汉经衡州潜行至江西星子的道员彭玉麟也率内湖水师赶到樟树镇。22日,湖南巡抚骆秉章派补用知府刘长佑、同知萧启江分别率部自醴陵、浏阳增援江西,3月18日占萍乡,准备继续东进。“樟树镇者,西近瑞(州)、临(江),东接抚(州)、建(昌),(赣江)两岸之关键,省城(南昌)之咽喉”。因此,曾国藩“用全力扼守樟树镇,以保东岸,以卫省垣”。(26)有鉴于此,石达开集中兵力,从3月22日起,向樟树镇发起攻击。24日,太平军四路围攻,尽破周凤山所部湘军营垒,杀敌千余。周凤山率残部逃奔南昌。曾国藩惊恐万状,再次奏请调回罗泽南所部湘军,力言“罗泽南在鄂,一时尚难得手”,“与其顿兵坚城,攻遥遥无期之湖北,又不如移师腹地,救岌岌将殆之江西。武汉两岸,三万余人,即无罗泽南一军,亦尚足敷防剿;江省西南与湖南、广东接壤,若不迅速殄除,实系三省无穷之患”。(27) 

  石达开率军由湖北转战江西,先后攻占数十座城镇,使西征战场上出现了一派大好形势。但是,正当南昌指日可下,曾国藩“呼救无从”、“魂梦屡惊”之际,洪秀全、杨秀清等从西征战场大量抽调太平军回救天京。4月,石达开率部二三万人经江西安仁(今余江东北)、万年(今万年西)、乐平出江西境,取道皖南,回援天京。太平军江西军务由卫天侯黄玉昆主持(后由韦昌辉接替)。此后,江西太平军基本上停止了进攻,从而给了困处南昌的曾国藩以绝路逢生的机会。太平军的西征作战,至此也就告一段落。 

  太平军历时三年的西征,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占领和保住了天京上游的安庆、九江、武汉三个重镇,以及安徽、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区。这不仅在军事上使天京有了可靠的屏障,而且在经济上保证了天京的粮食供应,为尔后坚持更艰苦的斗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西征作战之所以出现由胜到败和转败为胜的曲折过程,既有其客观原因,也与双方前线将领的作战指导密切关联。西征之初,太平军连战皆捷,便产生了轻敌速胜思想。武昌未下,即急于分兵,北攻荆襄,南下湘岳,将仅有的三四万军队,分向三处作战,结果南路军在湘潭骤遇强敌受挫,被迫节节后退,整个战局为之变坏。直至湖口之战,太平军集中了兵力,加强了指挥,并利用了湘军指挥上的错误,才得以转败为胜。 

  太平军在西征作战指导方面所产生的一些失误,自然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在定都金陵之后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有关。仅以数万兵力,就想一举夺取皖、赣、湘、鄂四省,明显地存在着战略目标过大与兵力不足的矛盾。在轻敌思想支配下,必然产生分兵冒进的错误。而西征总指挥部又设在安庆,远离前线,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情况,实施正确有力的指挥,使多路分兵的后果更为严重;加之某些前敌将领缺乏独当一面的指挥才能,因而自湘潭战败后,便节节败退,几至不可收拾。转入反攻后,仍未克服多路分兵的缺点,虽然在湖北、江西战场上取得了不少胜利,但击溃敌人多,歼灭敌人少。由于以上种种失误,以致未能给尚处于初建阶段的湘军以彻底歼灭的打击,终于使这支凶狠的地主武装得以不断发展,成为尔后致太平军以死命的劲敌。 

  注: 

  ⒆ 曾国藩:《浔城逆党两次扑营均经击败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第75—76页。 

  ⒇ 曾国藩:《浔城逆党两次扑营均经击败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第77页。

  (21) 曾国藩:《水陆屡胜围逼浔城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第71—74页。

  (22) 曾国藩奏称:“水师之在湖口者,以内河狭窄,贼簰数十丈,横亘江心,簰侧有炮船,簰外有铁锁(链)、蔑缆,层层固护,两岸营墙,百炮轰击,皆以坚守此簰,百计攻之,终不能冲入。”(见《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第78页。) 


  (23) 曾国藩:《水师三次获胜两次败挫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五,第4页。 

  (24) 曾国藩:《大风击坏战船并陈近日剿办情形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五,第12页。 

  (25) 王闓运:《湘军志·湖北篇》第1页。 

  (26) 曾国藩:《会筹各路堵剿情形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七,第14页。 

  (27) 曾国藩:《调罗泽南回援江西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七,第21页。按:石达开军攻占瑞州后,曾国藩即奏请调回罗部,清廷未予同意,告以“俟武汉克复,酌量催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