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科学的角度探讨中医:针灸真的有用吗
发布时间:2016-01-15
来源:中华五千年
针灸疗法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然而,这种治疗方法在国际上成为流行时尚,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不过,即使针灸疗法开始流行,还是有人怀疑它不过是一个障眼法而已。几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简单地把针扎在皮肤上,似乎确实能减轻一些患者的病痛,并激发一系列惊人的生理活动。但是,这种技术明显带有很强的安慰剂作用,也就是说,它的疗效很有可能是来自心理安慰。如何将针灸的神经生物学效用和心理学效用区分开来,是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关注的难点。
中医理论用“气”这个概念来解释针灸疗法。气是一个人生命的能量,遵循着特定的经络在全身运行,这种运行过程的中断导致了疾病。据说,在350多个穴位上,气可以涌上皮肤表层,而针灸师就利用了这些穴位,来影响能量的流动,恢复机体的平衡,并治愈疾病。
想要准确、科学地定义针灸,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许多学习了这种治疗方法的国家,都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针灸”方式。法国版、日本版和韩国版的针灸对每种疾病采用的穴位都不尽相同,用来刺激穴位的工具也五花八门,包括热刺激、压力刺激,甚至激光。不过,最著名的,同时也是被研究得最多的,还是用银针刺入皮肤,然后加以电刺激或手动刺激的传统方式。另一个问题则是,至今为止,还没一个人能找到解剖学或物理学上的生物结构,来对应“气”和它运行的经络。
尽管无法证明“气”的存在,还是有不少证据显示,针灸的确能影响生物机能。其中,镇痛作用是被研究得最透彻的。最早的突破来自中国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韩济生。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的研究团队发现,身体在被针刺激之后,会释放出天然的内源性镇痛剂——内啡肽(endorphins)。他给一组大鼠进行了电针灸,然后,把这些大鼠的血液注射到另外一些从来没有接受过针灸的对照组大鼠体内。结果,两组大鼠对疼痛都不再像以前那么敏感了。很明显,这是因为内源性镇痛剂也随着血液一起被注射进了对照组老鼠的体内。
针刺vs 疼痛
多年来,经过大量的实验,人们已经知道,针灸可以在很多情况下控制疼痛。通过在扎针部位上刺激神经末梢,可以促发大量能影响疼痛感的物质的分泌。脑啡呔(enkephalin)和强啡呔(dynorphin)是人体内产生的两种天然鸦片剂,它们能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电活动。医生就是这样解释针灸的直接镇痛作用——直接止痛效应(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的。只要针还扎在皮肤上,针刺带来的刺激就会把人的注意力从疼痛部位引开。
另一些专家,像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内科和中西医结合科的医师马库斯·贝克尔(Marcus Baecker)相信,还有另外一种原理,帮助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后,长时间地减轻疼痛。脊髓中一个叫做后角(posterior horn)的部位,在它的上面有抑制性突触,可以持续减弱神经纤维的传导性。神经纤维向大脑传递信号的能力减弱了,疼痛感便无法到达大脑,人也不会感觉到痛了。
但是研究表明,针灸的影响深入大脑。中国中医研究院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发表了他们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进行的研究。这种技术可以检测人的神经活动,根据检测结果,研究人员便能够判断,扎在手上的针是否可以改变大脑的功能。他们发现,海马体、下丘脑及其他边缘系统组成部分的活动都减弱了,而这些正是已知与疼痛感有关的部位。当研究人员刺激特定穴位时,还记录到大脑躯体感觉皮层的活动发生了改变,而这部分皮层参与了痛觉信息的处理。
针灸引发的激素、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内啡肽的分泌,可以解释这种疗法的一些其他效果,包括血流和免疫细胞功能的改变。针灸能够激发多种因子的释放,并引起大脑功能的改变,这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它可以影响人体的多个不同系统。一些临床证据也支持这个观点。
1997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宣称,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针灸对一系列疾病具有疗效,包括治疗手术和化疗后的恶心、妊娠期的清晨呕吐现象等。这份报告还指出,有“合理的证据”说明,针灸能够减轻手术带来的疼痛和妇女的痛经现象。而且,针刺引起的不适要比常规疗法带来的副作用少得多。
也许这些生物学上的证据会让人觉得关于针灸有效性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然而,尽管一些病人在接受针灸治疗之后,的确有了好转,却不能肯定这就是针灸本身的作用。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多米尼克·伊尼希(Dominik Irnich)说,针炙的部分秘密在于它造成的心理作用,“针灸的疗效不过是因为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病人和医生之间不用再隔着桌子交流,医生会用手去触摸并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不断地谈论病情和症状。通常情况下,仅凭这些就足以对治疗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安慰剂?
要确定针灸的疗效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心理安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就像2004年德国弗里德理西-席勒·耶拿大学的温弗里德·迈斯纳(Winfried Meissner)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的那样,即使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治疗,一些生物效应仍然会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对16名受试者进行麻醉之后,用电刺激他们的右食指,这对清醒的人来说会很痛。进行电刺激的同时,研究人员在他们大腿上进行针灸。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测量激发电位产生的脑波,记录下受试者的反应。这些脑波是脑电图(EEG)中的特征曲线,只有在对刺激起反应的时候才会产生,而且与疼痛相关。尽管受试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针灸,他们的警觉电位还是因为针灸的原因而减弱了。
不过,要真正检验一项疗法的效果是否优于安慰剂,必须通过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进行比较。如果是药物学试验,研究人员只需要根据被测药物的外观,仿造一片足以乱真的糖片就可以了。然而,想要让受试者相信一根金属针已经扎进了他或她的皮肤,而事实上并没有扎进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假”针头
挑战并没有让科学家们止步。1998年,德国海德堡大学临床麻醉学系的康拉德·斯特赖特贝格尔(Konrad Streitberger)和他的同事们公布了他们设计的一种新针头,这种针头恰好能接触到皮肤,但看上去却像是已经扎进去了。所以,尽管受试者能感觉到针刺,却并不知道针头其实只触及了皮肤的最表层。这个研究团队发现,相比那些只接受“假针灸”的受试者,接受真正针灸的受试者对疗效的评价明显更高。
然而,其他实验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2005年,伊尼希和他的同事们对270名紧张型头痛患者进行了研究。这些患者中的一些人接受了真正的针灸治疗,另一些人只是被针浅浅地扎在没有穴位的地方,还有一些人根本没有接受任何治疗。他们发现,相比那些没有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前两组接受针灸的人头痛现象明显减轻了。但是,在这两组病人之间,头痛减轻的程度并没有差别。不过,也有一些实验发现,假针灸的效果介于针灸和不治疗之间。
究竟该如何准确地解释这些安慰剂对照实验的结果,现在还存有争议。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对于某些疾病,针灸可以通过针刺引发的精确生物机理来起作用,但是,对于另外一些疾病,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只是通过心理安慰的作用来达到疗效。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针刺的深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皮肤表面施压、轻微地扎进皮肤和完全刺入,会有不同的效果。一些疗效倚赖准确的针刺,而另一些则不用。如果真是这样,研究人员就几乎不可能设计出有效的针灸安慰剂对照实验了。
作为某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和另一些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针灸的应用前景让许多专家相信,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来理清这些头绪是值得的。这些研究也给科学家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改进一个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