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15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www.zh5000.com)
|
我国的书画鉴藏至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六朝时,随着纸绢画的流行和名家的出现,书画才成为收藏重点,并开展了装裱、品定,著录等活动,鉴藏项目也渐趋完备。南齐时,高帝萧道成尤精鉴赏,他将宋内库转来的书画,从陆探微至范惟贤42人中,鉴选出348卷,根据优劣评定甲乙。至梁朝,武帝萧衍嗜好书画,不遗余力地搜求历代书画名迹,还经常与陶弘景、萧子云、虞和等人一起开展品评、鉴定和欣赏活动。其子元帝萧绎,本人擅长绘画,更锐意访求名迹,在他努力下,内府收藏远胜前代。然其损失也最惨重,梁太清二年(154)遭侯景之乱,被焚毁图画达数百函,余画随之运入江陵。承圣二车(553) 西魏攻破江陵,萧绎在投降前又将书画和典籍 24万卷付之一炬,后被西魏将领于谨从煤炉中拾得 4000余轴书画,遂运往长安。这是书画名迹在历史上首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浩劫。南朝在书画藏品上,往往不铃公私鉴藏印记,只签鉴识者的押署。六朝涌现出一批公私鉴藏家,但未见专门的著录书籍。鉴藏家多存人名,少详细记载,虞和《论书表》记东晋有桓玄、刘毅、卢循等人;《论书启》透露出陶弘景与梁武帝是善鉴者:《历代名画记》所列六朝22位押署人,也都善于鉴定。记录六朝绘画作品名称及有关画家品评的文字,散见于绘画史论著中,其中谢赫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系统的美术史论专著。
![]() |
魏晋南北朝壁画《九色鹿本生图》。据《佛说九色鹿经》所记,恒水边有 鹿王,一日见一人落水,即负之救起,鹿王嘱咐不要告诉别人见过它。 日,此国王后梦见九色鹿,欲得之以鹿皮为衣,白角为饰,并以死威胁国王。于是国王悬赏求鹿。溺水人贪赏告发,立即得到报应,面上顿生癩疮。 口中恶臭。国王率兵围猎时,鹿王则讲述了拯救溺水人的经过,责其忘恩负义,国王深受感动。不仅释放了它,且下今全国允许它任意行走,任何人不得捕捉。王后知道后,竟然心碎而死。故事的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贪心的道德谴责。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亦常见于佛教壁画中,现存于莫高窟二五七窟的这幅壁画呈横构图,显示出早期绘画的人物为主、山水为辅的经营特点。线条刚劲有力,明显地承袭了汉代绘画的传统,说明传统绘画在新形成的佛教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
![]() |
![]() |
顾恺之 《斫琴图》。《斫琴图》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背景,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脱离文字的故事性而强调人物的各自特征。从画面上看,也确实难以找到故事发生的连贯性和时间的迁移性特点,只是呈现一个制作场面。各人制作的工艺虽有个同,但从画面的空间布局上看,工艺流程的先后次序不明显,而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确定性与连续性。在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达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此画恰在这一点上忽略不计。此画在人物的神态表现上是颇为传神的。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独坐于一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驻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此态可谓传神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