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中国历史上最具文韬武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发布时间:2014-12-04
这一篇,想评论一下中国乃至日本韩国路人皆知的如雷贯耳的历史人物曹操。对于此人,如果拿不出反潮流之视点,提不出标新立异之见地,就不要浪费这许多的笔墨。
事先说明,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文学家,更不是政治家。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一个学理科的科技人。引证史料和诗文可能有误,或不严谨,请专家指正,博友担待。
从七八十年代起,我就认定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有才能,最有气魄,最有贡献,最亲民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是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们无法比拟的,望尘莫及的,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在中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是屈指可数的几位名君名相之一。毛泽东他老人家,文武全才,用兵如神,诗词书法堪称大手笔,历史人物他没看上几个: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他却很在乎很推崇很欣赏一个人,这人不是别人,就是三国大英雄曹操。有词为证。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感慨地吟唱---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真是酣畅淋漓地把一个征服乌桓班师回朝的马上英雄,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曹孟德活脱脱地跃然纸上。东临碣石的遗篇是什麽?正是那首壮怀激烈,气吞山河,抒发其远大政治抱负的《观沧海》,这是不朽名篇,不可不读。
稍年长一点的朋友,都看过京剧样板戏《红灯记》,老奸巨猾的鸠山司令官那句脍炙人口的让人一世不忘的台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也是出自魏武帝的笔下吗!这真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瑰宝。它让人传唱了一千八百年,久唱不衰。
只要是文化人,谁不知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优美诗句?它充分表达了孟德渴求人才怜惜贤能的拳拳之心。与前两句一样,都出自他的名篇《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服输,不服老,是他的英雄本色。老迈年高还要干出一番事业,纵观历史,有谁能有如此豪迈博大的胸怀!唯孟德也。难怪名人,文人,领导们都愿意把前两句裱装好挂在书房里当座右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是由这一块块金砖砌成的。
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岂不知孟德在一千八百年前,在他的《度关山》一诗里开篇第一句就唱出:“天地间,人为贵。”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政治口号。
毛主席临近晚年时,发出了“五七指示”,号召军队(包括机关学校)垦荒种地,减轻农民负担。这并不是主席的发明,他也是借鉴了曹孟德的“屯田制”。当年黄河流域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尸骨遍野,饿殍满地,为了恢复经济,让农民休养生息,他颁令实行“屯田制”,军队开荒种粮,解决部分军粮问题。你能不说他英明吗?
他的名诗《短歌行》中,还有这样两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进一步抒发了他宽容大度,广纳贤才的博大胸襟。
好了,文韬方面说得够多了,但这还只是挂一漏万。下面说一下武略。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著名的《官渡之战》,他指挥着几万人马一举歼灭了盘踞在中原地区的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的几十万人马,以一当十,成为历史上最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是军事院校的必修课程。这一战,基本荡平黄河流域,稳定了中原局势,恢复了民生,发展了经济,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功高盖世。袁绍战败时,他的一个儿子流窜到北方乌桓,企图与乌桓狼狈为奸,东山再起,再犯中原。作为战略家,他看到了这步棋,他不给机会,不留后患,率师亲征,踏平乌桓。路过北戴河,登上碣石山(注:岁月沧桑,此山现已被大海吞没),面对大海,心潮澎湃,写下前面提过的不朽诗篇《观沧海》。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情怀,胸襟,他的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我不是在复述三国,只能点到为止。
偏心的罗贯中老伯,为了维护他的正统信念,瞎编乱造了一部完全背离历史真实的可看性很强的章回小说,自己也承认是“演义”,历史架构没错,但情节基本全是杜撰的。这下可坑苦了叱咤风云的武帝。英明一世,毁在了一个耍笔杆的人的手里,武帝地下有灵,非得剁了这满嘴胡天的小老儿。
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枭雄,奸雄,奸臣,奸贼,一瓢瓢脏水一股脑儿泼在这位盖世英雄头上,反正已经死了一千八百年了,怎么编排你也不会拿我怎么样。历史上,辅弼将军,辅弼宰相,摄政王多如牛毛,怎么就单单曹操成了奸贼,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协小儿是个什麽皇帝,软弱无能,不谙国事,没有曹操坚强有力的辅佐,一天都混不下去。曹操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大局,情愿甘当丞相,不越位,不僭位,够意思了。他要想当皇帝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多少下属,包括孙权在内,向曹操劝进,废掉献帝,登上大位,操不从,斥责他们是想把他放在火上烤。这是他的政治素养,政治情操。他一生没当皇帝,“魏武帝”那是他大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封的谥号。不错,他是中央政权的核心,做皇帝的事,不享受皇帝的名分。设想,当时如果没有曹操,那局势不知要乱成个啥模样,苦的是百姓。
再说了,曹操对刘协也不错啊,把亲闺女嫁给了他当老婆,还要怎么着啊?
最后,还要说件小事。曹操为了保护人民利益,下了一道十分严厉的军令,踩踏青苗者斩首。行军中,一不留神,他的坐骑踏进麦田。曹操要自裁,这可怎么得了啊!军队没了主帅,国家没了丞相,天就要塌下来。
身边的幕僚们出了个主意,削发代首。曹操怀着沉重的心情,十分虔诚地当众割下自己的一绺头发,以示惩戒。自古认为,发肤受之父母,代表生命。 曹操能这样做,让我感动不已。一是说明他亲民爱民,他知道老百姓是天的大道理;二是说明他的军队有严明的纪律;三是他以身作则,责人先律己。这样的事情还有谁干过?
闻所未闻,唯孟德也!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