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6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影响最广的著作。曾经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工人、知识分子通过阅读它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然而在今天,它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青年人中间,读过《宣言》的人,甚至只是知道它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一些人认为时代不同了,《宣言》的时代无可奈何地成为过去,它的思想过时了。
其实这只是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宣言》。
像任何一本著作一样,“句句真理”是不可能的,《宣言》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心思想。《宣言》的核心思想有两个,第一是唯物史观,第二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的目标;唯物史观是他们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共产主义思想的科学性提供理论支撑。《宣言》还有许多其他重要思想,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产阶级贫困化、无产阶级革命、剥夺剥夺者,等等。在《宣言》的思想中,核心思想不容改变,一旦改变,整个马克思主义便不复存在。其他思想则应该也必然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无关事情的本质,其变化只涉及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与策略。例如,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大家都认为在《宣言》中至关重要,然而马克思早在《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说:由于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广泛运用,“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作用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马恩全集》2版,第31卷,第100-101页)这一说法事实上包含了马克思在新的条件下对劳动价值论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新思考。《宣言》设想的革命措施和第三、四两章的许多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直接说,由于情况的改变,它们需要重写了。
《宣言》过时论的理由主要有:其一《宣言》问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的“丧钟”并未敲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较之过去更为强大;其二,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复辟。当然,这些都是事实,但它们并不能成为《宣言》过时论的依据。这些变化的发生,深层根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的新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不仅使生产力获得量的增加,而且改变了它的增长模式,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市场需要是合理配置脑力劳动资源和把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于是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奉行的市场经济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原本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转向市场经济。这些变化又促成了以形成全球统一市场为基本趋向的经济全球化浪潮。这就是当今世界发生的基本变化。这一变化不支持《宣言》过时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种历史运动。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必然因客观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把其中的任何政策绝对化都是错误的。例如,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二者的使用一切以客观需要为准。正是由于以往我们把上世纪3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教条化、绝对化,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把公有制、计划经济甚至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画上了等号,因此一旦转向市场经济便有人心生疑窦:是不是共产主义不灵了?《宣言》没有过时,过时的是我们原有的思想观念。
其实,事情恰恰相反。当前世界的变化是对《宣言》核心思想的有力证明。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只是说明以往我们想要依靠阶级斗争、思想教育跨越历史阶段,无视生产力的制约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这是从反面对唯物史观真理性的证明。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只是在今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才真正具有了客观现实性。我们面前正在出现四种静悄悄的但十分重要的变化: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然而知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据为私有的,它天生姓“公”。
第二,马克思曾说,共产主义的实现,“自由时间”(生产劳动以外的时间)的增加是关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用于自身的时间日益增多,主要围绕人的发展而展开的第三产业勃然兴起便是证明。
第三,有教养并享受高度民主、具有独立精神的“自由人”大量涌现,发达国家出现了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以及“社群主义”。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实质上是在探讨自由人如何联合为一个共同体,而我们知道共产主义社会正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四,人类的价值目标正在经历深刻的革命性转换。市场经济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现实生活中人与自我(人的自由本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激化。尤其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因环境、资源等方面危机的出现而把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作为紧迫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对物质利益、物质享受,从而对扩大物质生产规模的无限追求。正是这一价值目标导致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无休止的“战争”,而战争的需要又迫使人不得不让渡自己的自由,服从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力的需要。现在,人类要继续生存,必须改变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价值目标,自觉控制并合理安排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目光由物转向人。不少有识之士指出,人类正在进入“后物质社会”,教育将取代物质生产成为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以人为本”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口号。我们知道,上述的价值目标转变将使资本主义彻底丧失安身立命的基础,因为无限追求物质利益正是它的价值目标。资本主义今天才真正走到了自己的历史尽头。地球只有一个,它已经不可能有新的发展空间了。
一位俄罗斯学者说:“当前人类必须选择:或者全人类毁灭,或者共产主义。”这是对以上所说各种变化的深刻感悟与总结。尽管这些变化没有一种是打着共产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出现的,但是一个人只要提出并思考上述问题,不论他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反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是在充当《宣言》的执行人。这正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的体现。当然现实生活并非如想象般美妙,即使在社会主义中国也一样,此外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存在种种的矛盾甚至冲突,但历史的大趋势应当说是十分清楚的。
《宣言》在当今时代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它是以往人类全部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形成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理论,以为只要获得政治自由,依靠科学理性发展工业生产就可以满足需要,享受人间幸福。然而19世纪初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发现,人道主义理想并未实现,资本主义造成了广大劳动群众的苦难和严重的阶级对立。马克思恩格斯更从中看到了物对人的无孔不入的奴役,看到了人的日益严重的异化,从而提出到达物质生产彼岸进入“自由王国”实现个性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旨在解放全人类,它是人类苦苦追求的人道主义理想的真正实现,是人类的良心和梦。在今天,丰富的物质生活令人眼花缭乱。物欲横流,心为物役。许多人在万花筒般的物质世界中丧失自我,迷失方向,身处异化面临危机而不自知。这时,《宣言》无疑是使人找回自我的清醒剂,是黑暗中为人指示方向的明灯。《宣言》的精神是不朽的。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17日。录入编辑:吴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