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06
由冯骥才先生主持编写、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重要工具书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手册》 ,包括前言、说明、立档调查体例、工作程序、图片范例、调查对象等六大部分中,立档调查体例无疑是最最重要的。立档调查体例又可分为文字与图片两大部分。 在文字档的立档调查中,设计者共提出村名、所属、名录批次、年代、形成原因、村落形状、面积、类型、地质、自然环境、民族、姓氏、人口、生产、生活、历史见证物、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村庄概况、其他等21个调查事项。那么,通过这些调查项目的设定,设计者究竟要获得哪些信息?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了解这些传统村落会有怎样的帮助呢?这些都需要认真解读。 立档工作主要是为已经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者立档。通过进入批次的说明,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该村落的完整度、文物价值、保护情况、知名度等一系列量化指标。 例如,传统村落会因居山、绕水、地处丘陵、平原等而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等方面的原因又分为平原村落、山区村落、渔村等等。由于平原村落与山地村落等面临的环境不同,所以它们应对的问题、他们所用的农具、他们所信奉的信仰等都会因此而不同。 再比如,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记录村落活态优秀传统的重要切入点。调查这类遗产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将同类遗产集中起来并遴选出其中的最优秀者。 那么,立档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立档调查需要模板或体例,只有这样才能让数以千计传统村落的核心要素在每部文案中得以全面呈现。但这并不等于说只要我们按图索骥就能获得每个村落的真实信息。因为每个村落都有它鲜活的个性,按部就班地叙述,很容易将这些村落鲜活的个性,湮没在“千村一面”的平庸之中,记录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此外,文字记录只是立档记录的一部分,还应充分考虑到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通过图文互补,将传统村落真实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录过程中,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并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完成调查立档工作。 从横向比较中找出属于这些村落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由于历史、地位、物产、地域环境等的不同,每个村落都会有自己的亮点。这个亮点就是地域标志性文化,也是这个村落的灵魂。 如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垕镇以烧制钧瓷著称。在这里,碗、杯、盆,都是钧瓷的,就连农家小院的墙,都是用烧制钧瓷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垒成——这里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几乎都与钧瓷烧造息息相关。只有抓住钧瓷烧造技艺这个“地域性标志性文化” ,才能使这里的地域文化特色凸显出来,从而避免记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千村一面”问题。 无论记录什么都应该注意到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立档调查体例》中,我们要充分注意各项目间的必然联系,从而还原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在记录祠堂时要注意到家族与祠堂的关系,记录生产方式时要注意到地质、物产与生产的必然联系,并将这张“关系网”巧妙地贯穿于所有的调查中。 通过图文互补方式勾勒出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 按《手册》规定,每个村落最后能进入《图典》的照片总共不会超过20张。即或在一个具有50座祠堂的传统村落中,真正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图典》的祠堂照片也就是一张。这对于这个村落的祠堂而言,显然不够“真实” ,也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文字,将该村落诸多祠堂的建成年代、格局特点等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让读者获取更多的有关祠堂的历史文化信息。 关注各类遗产的存续情况,为后续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目的是记录传统村落,特别是其中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遗产的存续情况。因此,凡涉及到上述内容时,都应对这些遗产的保护传承情况、存续濒危情况做出准确的说明,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通过纵向梳理,以展现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 任何村落都是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一步步建成,每个时代都会在村落建设过程中留下其独有的发展印记。这是传统村落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重要参考。应该通过立档过程中的图文记录,将不同时代在建筑上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钩沉出来,进而找出这些村落的发展轨迹。 记录与呈现谨遵真实性原则 作为民俗学的田野调查,只要是客观存在,都可以视之为“真实” 。但是,作为以记录传统村落各遗产类型为天职的《中国传统村落图典》 ,即或亲眼所见,也未必就是“真实” 。这是因为在近二三十年的村落改造过程中,由于开发商的介入、艺术家的介入,村落中的许多传统已经无“传统”可言,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伪传统” 。 但就是这些“伪传统” ,目前却仍以“传统”的身份活在当下。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们确实是“真实的存在” 。但在以真实记录村落传统为己任的《中国传统村落图典》中,如果我们置真正的村落传统于不顾,而是津津乐道地记录那些真实存在的“伪传统” ,那便大错特错了。 《中国传统村落图典》的立档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辨伪”过程,需要我们通过深入调查,首先弄清什么是真正的传统,什么是近年来打造出的“伪传统” 。至于“伪传统”的出现及其原因,则可通过文字描述的方式,将这种民俗流变现象如实地记录下来,为此后传统村落的“修复”提供学术参考。(苑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