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22
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间,战争连年不断,国家分崩离析,其中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主体朝代(即“五代”),又相继涌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即“十国”)。这个动乱的大时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代,由于战争连年不断,士大夫皆无暇留心翰墨,因此书坛较为冷落。但中唐以来的书法革新浪潮影响深远,五代时期杨凝式的书法,实现了由唐至宋元的重要转折,为宋朝"尚意"书风的崛起,作了铺垫。杨凝式之外,还有李煜、徐铉等有成就的书法家。
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因为对时局的混乱,政治的多变极为苦痛,杨凝式性格狂放不羁,故人称"杨风子"(即杨疯子)。久居洛阳,好游佛寺道观,兴起时常在粉壁上题字,当时洛阳寺观随处可见他的书迹。
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
《韭花帖》是他流传于世的代表作,是用行书书写的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神仙起居法》为纸本,纵27厘米,横21.2厘米。杨凝式的草书写得狂放,信笔游弋,东倒西歪,结体运笔全出意外,又能做到顾盼生姿,多变而和谐。《神仙起居法》全篇初看粗头乱服,似不经意,其实用笔时缓时疾,一气呵成,显示出杨凝式控制节奏韵律的高超技艺。该帖纵肆狂放而错落有致,其笔调如音乐中的自由至极之长音,声调跳转回旋,你越是循着笔路深入下去,就越觉得它概括了技法上的一切,是任情恣性的典范,写得纵逸而浪漫,有晋人风度。《神仙起居法》在草书中,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
杨凝式被视为历来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李煜(937年—978年),即南唐后主,字重光,酷爱书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其中词的成就最高。他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擅长行书,喜欢使用那种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写字,被称为"金错刀"。作大字不用笔,卷帛而书,被称为"撮襟书"。他的墨迹流传很少,南唐画家赵干《江行初雪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
李煜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阐述了一代后主的兴衰荣辱,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 的深海,却不喜关心朝政和国家大事,对于身为一个皇家的他,他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
李煜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代表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阵子》等,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凉,充满忧伤气质,主要抒发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感,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眷恋。故有人说:李煜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好的词人。最有名的词是《虞美人》和《浪淘沙令》。李煜作为一个帝王是失败的,但在文艺领域却享有盛誉,其在词上的成就尤深,被誉为"词中之帝"。其书名虽被词名所掩,但他在书法方面的贡献还是不容忽视的,从他的书法墨迹中我们可以窥见其用笔,结字,章法等特征,这极具学术价值。他还独树一帜创"金错刀体"书法。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他崇王羲之,尚自由,反对法度严谨的唐楷。他自由而书创"撮襟书",他的书法贡献对当世及后世均产生深远影响。李煜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