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6
哲学无处不在
在常人眼中,哲学是哲学家的事,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在生活中,哲学无处不在。如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问题,面对挫折,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只是选择的方法不同而已。这就是哲学。哲学会引导人认清人生的意义,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博士生导师、系教研室主任陈志良教授举例说,面对下岗之类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哲学头脑,就会伤心地认为自己做人很失败,得出一辈子完了的结论;如果用哲学去思辨,就会从自身找原因,什么下岗啦,不如意啦,都是过去自己做人做事方式的必然结果,因为人是自由的,人生就是自我塑造的过程,也就是说,是自己造成了自己如今的情况,改变的方式是树立信心,重塑自我。当然一个人下岗有很多客观因素,生活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有时并不一定因为你犯了什么错误,就会突然面临困境,悲观于人在所难免,但之后呢?我们要在社会中重新捕捉自己新的位置。有句话说得好,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陈教授强调说,哲学不止是对个人,它对企业、对国家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具有这种大智慧是获得成功的保证。同时,哲学又是一种创新思维,如海尔公司,把企业定位为创造性的破坏,这里破旧与立新达到对立统一。可以说,没有哲学上的智慧与思维,就不会有海尔今天的成功。日本企业家松下先生说,正确运用自我否定的策略,能使企业不断获得创新的机缘。有人说,成功是失败之母,松下先生说,“现在松下公司被认为是最优秀的电器公司,这种观点本身就是很危险的。”他预言:“今天的强者将成为明天的弱者。”松下先生能辩证地看待自我,是企业成功的必然,他的自我否定,可说与海尔的创造性破坏如出一辙。
丧失哲学的悲哀
丧失哲学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后果呢?副教授陈世珍博士举了这样的例子:某中学生整日沉湎于电脑游戏中,家人想尽办法都不能使其改变,孩子说,游戏使我感到快乐。陈博士说,这是价值观问题。当然孩子对此并无自主意识,他的价值观是大人传递给他的。这家人比较富有,孩子什么都不缺,这就使孩子迷茫,不知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大人传递给他的信息是钱最有用,可家里恰恰有的是钱,不需要他对此有所作为。人只有创造才会产生快乐,可现实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了障碍,使他得不到创造的快乐,只能移情于电脑。陈博士说,劳动是主体的能力向客体转化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能在创新的劳动中体会快乐,丧失创新能力,大对国家民族,小对企业个人而言,都是难以发展前进的根源。现实中有些人富裕后,无所事事,就搞黄赌毒,这就是价值观的迷失,是哲学要解决的大问题。
刘新军博士就社会出现法轮功现象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有这么多人信法轮功,这是丧失哲学的悲哀。人生在世,都希望幸福永存,法轮功利用的就是这一点,提出人生苦短,要利用苦短的人生修炼自己,以达到来世永恒的幸福。因此,受蛊惑者大都放弃今生,不尊重生命。现代科学认为,死亡对人是不可避免的,来世是不存在的,哲学追求的是本真,也就是今世。哲学告诉人们世界如此,人生如此,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这是哲学的生活方式,是对人生的透彻把握,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把握,法轮功的伎俩将不攻自破。
副教授景中强博士说,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国家或民族没有哲学就没有了灵魂,丧失哲学,会使社会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人生渺茫。
哲学肩负重任
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哲学离我们很远且无用呢?接受采访的几位教授博士都认为,这是我们原来的哲学宣传教育有问题。
陈志良教授说,我们原来的观点并没错,但用错了地方。过去我们常用普遍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如我们以前用典型的社会主义的宏大理论思考我们的现实,而我们只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难免有些问题解决不了。对每个人每件事也是一样,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普遍联系与每人每事的具体联系是有差别的,硬要套用,就使哲学远离了生活,产生了社会误解。因此,哲学要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深入到实实在在的每个生活过程中去,这才是哲学的出路。
副教授刘敬鲁博士认为,从个人角度讲,当前哲学对培养国民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哲学的一些观念能化为国民的思维方式,马上就可以转化为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动力。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任何事物都是永恒发展不断变化的。如果把这种观点内化为我们的灵魂,变为自觉的思维方法,我们就具备了经常创新的思路。关键要把哲学变为日常行为中活的灵魂。从国家民族角度讲,哲学主要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坐标,即提出方向性的指导。如市场经济的本质特点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它让人认识到钱的重要性。但对一个民族而言,只有物质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精神的发展。市场经济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求遵守公平的规则,要求坚守诚信,这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发展的统一。我们不仅要强调二者的统一,更要研究如何使二者统一好,研究它的过程,以便提出坐标性指导。
对个体培养提高素质,对民族提出坐标性指导,这就是哲学的时代定位,也是今天哲学肩负的重任。(记者周西苹整理)
(原载《中国财经报》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