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11
作者:陈鸣默
今年4月28日,河南焦作沁阳男子周树雷在沁阳公安局太行派出所突发心梗死亡,家属称110阻止附近医院出诊导致抢救延误。5月,沁阳市委宣传部在官方微博公布调查报告称,事件中不存在民警不施救、阻止120抢救的情况。11月,调查组在二次调查报告中承认存在处置不当行为,将依规依纪追责,但未披露具体情况。12月14日,有媒体报道称,沁阳市委宣传部已公布相关细节,确认120与110指令有矛盾。
在拖了近8个月后,这起有证人、有电话录音记录、有视频监控,事实清楚、逻辑简单的案件,终于真相大白。但着实令家属和社会公众不满的是,若非有媒体不停地追踪报道,案件能否公开、是否能公正处理,还是一个未知数。有网友在最新进展公布后留言称,“此事结果就这么简单?”
本来1分钟的路程,救命的救护车,却足足跑了25分钟,还事发在暴力机关内。此案的诸多关键词,本身便容易引发舆论关注。从第一次成立调查组到第二次复核调查之间的2个多月,对于此次事件仅得出一个草率结论,并未深入挖掘问题实质。媒体跟进后,第二次调查组花费近4个月才得出全新结论,但并未公开细节。在媒体的又一次监督下,相关方面才公开相关细节。这难免让人想要追问——成立调查组,是加强力量查清事实,还是作为应对舆论的挡箭牌?
可以肯定,从4月到12月间,沁阳市联合调查组的报告从无错到有错,再到公开具体细节,每一步都伴随着媒体跟进和公众质疑,折射出的是社会公众对警权的信任危机。结合今年诸起涉警案件,公权机关对涉警案屡屡处置不当,使得舆论监督成了最后手段。也难免有媒体会用“复核三个月仍无结果”为题进行报道。
公安部5月31日召开部党委会议强调,对涉警舆情,要高度重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当事人身死派出所,公安机关理应第一时间查清事实原委,廓清责任并主动公开调查结果,回应社会质疑。信息主动公开,不仅是规范执法的体现,也是促进执法规范的手段之一。
此次案件中,存在110与120报警台之间的信息沟通失误。据媒体调查,周树雷在事发前,曾在怀府医院闹事。当事警员便怕激化矛盾影响救助,便自作主张阻止最近的怀府医院派出急救车辆。当事民警的错误决定或许缘于错误的判断。对于医闹等纠纷,不能仅凭个人经验判断作出相应命令。
公安部7月26日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针对当前基层一线民警面对执法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战实用,紧紧围绕现场执法这一关键环节,从法律要求、处置流程、行为举止、策略技巧等方面,就民警在执法实践中具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进行了直观演示。
因此,周树雷事件当事民警在具体执法实践中的执法不规范所造成的后果,应成为问题范例。沁阳太行派出所及全国所有基层一线民警需在具体案例和直观演示中,根据公安部所给出的正面和负面清单,明确问题、加强学习,努力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提升执法能力水平。而这,也是消解社会对警权信任危机的最好办法。(陈鸣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