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情教育 > 中国防灾减灾

中国防灾减灾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新華每日電訊:天災難免,防災減災有規律可循

发布时间:2014-10-1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保護生態、優化建筑、強化監管,可謂防災減災的“景谷經驗”,作為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大國,我們應牢記這些硬道理

10月7日晚,當一場震源深度5公裡、震級6.6級的地震突襲雲南時,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怎麼又地震了?事發之初,根據一些專家的斷定,發生在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這場地震,以其烈度和強度,傷亡人數至少會有上百人。然而,結果卻是僅有1人死亡。

同樣是在雲南,兩個多月前發生在魯甸縣的地震,造成的后果卻非常嚴重——108.84萬人受災,8.09萬間房屋倒塌,617人死亡。在總結為何災情如此嚴重時,魯甸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震級比較高、當地人口比較稠密、震區是高山峽谷地貌不易展開救助等,是提及次數較多的理由。

可是,這次景谷地震的發生,卻讓這些理由打上了一個大問號。景谷與魯甸相隔不遠,也是以山區為主,30多萬的人口說不上密度小,遇到的震級甚至比前者還要大。景谷雖說不是國家級貧困縣,可財政情況也並不寬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兩地之間不同的地震傷亡率呢?

根據媒體對景谷地震的跟進報道,之所以當地大災之后傷亡超低,是因為別具特色的房屋結構、過硬的建筑質量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景谷縣的傳統民居,多以土木穿斗房為主,牆在外,木頭在內,地震發生時,能保証牆不倒,抗震性能較好。相比起來,魯甸縣的不少民房是土坯房,安全性能難免要受影響。

其實,更為重要的是,2008年以來,景谷縣實施的農村民房地震安居工程,政府給每戶1萬元補助,每年對全縣1000多戶農村危房進行改造。看似不起眼的1萬元錢,卻能讓民眾嚴格按照國家標准建筑施工,從而確保了房屋質量,使之經得住強震的侵襲。如果同處地震帶的魯甸也能從6年前改造民居,受災后果恐怕會輕很多。

此外,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景谷與魯甸的不同生態環境。景谷所處的滇西北生態多樣,一直是雲南省優先重點保護的地區,魯甸所處的滇東北則因為開發過度,成為雲南省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生態環境惡化的地區。由此,兩場震級相近的地震,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情況截然不同。

在突如其來的天災面前,沒有誰會更幸運或更不幸。歷史經驗一再証明,人類自以為是的每一步前進,都會引來自然更為強烈的反擊。人們常說的“人定勝天”,並不是說人力強行征服自然,凌駕於生態環境之上,而是要把握自然規律,予以科學合理地應對,從而避免各種天災的侵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每一次災禍,就是一次陣痛﹔每一次陣痛,便應有一些教益。1923年的9月1日的日本關東大地震,促使日本確定了“學生的生命維系著國家未來”的最高原則,全日本教學樓必須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使學校成為每一個地方最牢固的建筑﹔屢次修訂的《建筑基准法實施法令》,更不斷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標准。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我國已是一個GDP大國,但在減災方面,卻還有許多經驗和教訓需要認真汲取。

回看6年前的汶川,當時,地震以其超乎尋常的破壞力,給人們帶來了難以愈合的傷痛。但是,災區也有令人稱贊的“樓堅強”,它們在當時成了庇護人們生命的“諾亞方舟”。6年后的雲南,從魯甸到景谷,以截然不同的地震傷亡率,依舊闡述著“亡羊補牢,未為遲也”的硬道理。

保護生態、優化建筑、強化監管,可謂這次抗災的“景谷經驗”。作為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大國,我們應牢記這些“硬道理”,以更多的“房堅強”和美好生態,為生命保駕護航。(歐陽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