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情教育 > 中国国防

中国国防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手捧地图品长征

发布时间:2017-05-31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桑林峰

红军长征,是一部前所未闻的故事,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壮举。她锻造了不朽的长征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赢得全世界人民的钦佩。

  读有关长征的史书,我知道了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开始长征,历时1年,穿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共进行13次“战略方向”大调整;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历时10个月,行程近万里;红四方面军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历时1年多,行程近万里;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历时近1年,行程近两万里。如此漫长的征途和数以万计的地名,恐怕连地理专家也未必能完全知晓。而像我这样的地理知识匮乏的人,只能借助地图了。于是,我买来一本极为详尽的地图,开始又一次对长征的顶礼膜拜。

  一手拿书,一手捧地图,我一个地名一个地名地“走”了一遍中央红军的长征路:从瑞金撤离,到湘江遗恨,再到突破乌江、智取遵义、败走土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激战腊子口、会师吴起镇。这其中的遥遥路途,坎坎坷坷,如果不是手捧地图,根本无法想象英勇的红军将士怎样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怎样经历了10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区,翻越20座大山,趟过24条河流,战斗600余次,占领100余座县城;更不会想象红军将士是如何突破一道道拦截,冲破一圈圈包围,打破一个个追击……

  邓小平同志在回忆长征时说,长征就是走路。是啊,这路是不平凡的路,这路是战斗的路,这路是不屈的路,这路是走向中国革命胜利的路。

  也难怪,为了走出一条胜利之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专门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指出:“红军必须经常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断断续续,历时两个月,长征终于品读完毕。掩卷深思,脑海里清晰地留下一条条红军长征征战图和那一个个从未涉足过的地名。越发深刻懂得:那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道路的选择;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险象环生、向死而生,永不停息、永远向前的苦斗。

  不说与敌人之斗、与自然之斗,单就回归正确路线之斗,让毛主席重新拥有指挥权,就经历不少曲折,开过不少重要会议。1934年12月12日,先是中央负责人召开通道(湖南)会议,采纳了毛泽东贵州转兵的意见;接着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黎平(贵州)会议,再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1934年12月31日,又召开猴场(贵州)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不过乌江的错误主张,停止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3次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打下了良好基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的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成为周恩来的军事助手。1935年2月5日至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扎西(云南)会议,巩固了遵义会议成果。由于土城、鲁班场等战斗没打好,再加上红军老走“弓背路”,个别人对毛泽东的指挥产生怀疑。为此,1935年3月12日、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先后举行苟坝(贵州)、会理(四川)扩大会议,最终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一系列会议,途经4个省,才最终确定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现在看来,四条红军长征路,哪里没有动人的悲歌?哪里没有浸透红军将士的热血?那一条条血染的道路,一个个战斗的足迹,无不昭示着一种伟大精神的存在。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套战略战术的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的胜利,都彰显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的坚定意志、探索勇气、求实精神。

  今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重走长征路?因为只有到现地去才能感受到红军的艰难困苦和英勇无畏,更因为长征的路永远走不完。1984年,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沿着长征路考察后,撰写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他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也许在长征途中发生的一切有点像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或拿破仑进军莫斯科,还有些像美国人征服西部……但这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手捧地图品读长征,我依然无法完全读懂。我想,长征依然是一个没有读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