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02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喜庆
军事较量说到底是人意志、思维和才智等的比拼。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背后,闪烁着用人才打造制胜效应的光芒,颇给人以启迪。 奋勇争先的英雄效应。长征的艰难困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长征途中,红军每天要面临几十架敌机的侦察轰炸,面对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途中又没有根据地可作依托,红军经过的地方多数又是贫穷落后地区,想要筹集所需的给养非常困难。可以想象,红军是在怎样缺衣少食,缺医少药,缺乏休整的情况下每天坚持行军打仗的。但困难当前,红军将士无不浴血奋战,奋勇向前。尤其是一大批红军将领身先士卒、坚强勇猛,发挥了积极带头、一往直前的骨干作用。可以说,从上到下,自始至终,红军将士都展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惧艰险,无畏强敌。有了这种英雄气,就没有攻不克的堡垒,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也没有战胜不了的强敌。 人才群体崛起的共生效应。美国记者莫尔伍德在描述长征时曾说,长征“塑造了一代新人”。长征中的红军是在数十倍敌人的重重围困中,披肝沥胆,突出围堵取得胜利的。曾几何时,红军几有被合围的危险,几次陷入几乎难以转圜的绝地。但正是这种险恶的战场环境,激发了红军指战员们超乎想象的智慧。灵活用兵,机动作战,成为他们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敌情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反而锻炼了红军作战艺术,他们如流水,似疾风,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穿行于敌重兵集团之间,忽而突击孤立薄弱之敌,忽而疾行百里摆脱敌人,跳出一个个包围圈,打了一个又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战役战斗。在战争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可以说,长征锻造了一个善于以少胜多、灵活用兵、机动作战的红军指挥群体,这一群体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最终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耀眼的辉煌。这种人才共生效应,也是人才涌现的基本规律。在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位获奖者中,有两位是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高级理科中学的同班同学,一个叫格拉肖,一个叫温伯格。而当人们为两人获奖而举行庆祝时,又发现除这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同学外,该班还有许多同学也在物理领域作出了显赫的成绩。优秀人才的互相激励,促进了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也说明,采取恰当途径积极培养、扶植拔尖人才,打造领军人物,有利于营造一花引来百花开的生动局面。 三军如一的凝聚效应。中央红军之所以能够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除了正确战略指引和广大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外,也在于红军充分利用了国民党军队与地方军阀间的矛盾。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敌人先后动用了粤军11个师、桂军5个师、湘军5个师2个团、黔军5个师3个旅、滇军4个旅、川军12个旅以及部分国民党中央军实施围追堵截。但英勇的红军利用国民党军队与地方军阀间的矛盾,巧妙机动地周旋敌军之间,胜利跳出敌人包围圈,完成了战略转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红军巧妙地综合运用军事和政治手段,不仅加深了敌人阵营的内部矛盾,还以打促和,为后来全民族抗战埋下了伏笔。与敌军四分五裂相比,红军上下团结、万众一心。以三军如一的军队,突破各自为战、貌合神离的围堵敌军,红军自然胜券在握。这也启发我们,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加强政治建军、依法治军,打造铁一般的战斗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吸引专业保障的激励效应。长征途中,红军非常重视专业人才对作战的保障作用,采取聘用或给予优待等方式,吸引和激励社会上有技术专长的人才为战略转移提供帮助。如四渡赤水期间,无线电专业人员不分昼夜,以有限的技术装备有力保障了红军总部和各军团间收发作战电报,作出突出贡献。红军通讯部门也积极开展无线电侦察,捕捉敌军动向,这为红军掌握敌情,摆脱敌人围堵,顺利实现战略机动提供了重要支撑。进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后,红军曾重金聘请熟悉当地情况,懂得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通司”提供翻译服务,为有效开展地方群众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四川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曾聘请精通渡河技术的老船工帮助战士们抢渡天险。在马尔康等地,红四方面军曾聘请医术高明的老中医为指战员治病,减少了伤病对部队战斗力的不利影响。红军翻越雪山前,也曾根据当地专业医护人员的建议做出具体规定,包括过雪山前不喝冷水,上山前要先喝热水;在雪山上不能休息,因为停留休息必然遭受风寒并可能致死;严格监督和动员落伍人员不在雪山上停留等等。这些规定帮助红军战士熟悉了翻越雪山的注意事项,客观上减少了伤亡。历史证明,我军在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过程中,始终重视依靠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当前面对现代战争挑战,更要树立新的人才观,着力依靠人才提高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