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0
禹山,又名惩父山,位于东海温泉北部7公里苏鲁交界处,平地崛起,东西走向,形若笔架。主峰海拔269.15米,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1.5公里,是东海县的最高峰。她背倚齐鲁、襟怀吴楚,是舜帝殛鲧、大禹出生之地,故有人又称“禹山”;还因这里曾经暴雨连绵,洪水泛滥,因此又有人称“雨山”;还有人称它为“羽山”、“迂山”和“淤山”。
《书.舜典》中说:“殛鲧于禹山”。《史记》中担到,帝尧时,洪水滔天,无所止极,帝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不息,功用不成。舜登位,摄行天子之政,巡守行视,鲧治水无功,被舜殛于禹山。禹山阴坡缓坦,松青柏翠,风景幽雅。主峰东北侧,有泉一眼,传说为舜殛鲧处。泉口大如盘口,形同鸡冠,水近泉口约尺,伸手探身可触水面,泉口石上,丛生青苔。《左传》云:“舜殛鲧于禹山,其神化为黄熊(传说为一种三脚鳖)入羽渊”。羽渊即此泉,亦名殉职鲧泉,又名“羽泉”。原来朱水淙淙,四季不干。60年代中,有人为扩大泉口,投炸药于泉中,炸乱水系,泉水干涸。今仅存迹而已。北坡还有“三逢石”、“出云洞”等名胜古迹。禹山之阳属江苏省,山坡陡峭,夹谷幽深,亦有不少名胜。有一片宽数百米的巨岩屹立,称为“大滑岩”,还有“凤凰石”、“大猴头”等。
禹山的地名最早见诸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该书有句名言:“淮沂其乂,蒙羽其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淮河、沂河得到了治理,蒙山、禹山一带可以种庄稼了。相传《尚书》由孔子编选而成,保存着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该书的《禹贡》把“淮、沂,蒙、羽”列入“海岱淮惟徐州”域,亦即明确标出了禹山的地望。之后为《禹贡》作注的人都明确地指出了禹山更为准确的地理位置。疏曰“禹山在东海郡祝其县南。”祝其县,亦即今天的赣榆县。郦道元的《水经注》、顾祖舆的《读史方舆纪要》以及《汉书地理志》、《祝其县志》中都具体地指出“禹山在祝其县东南”,称“祝其〈禹贡〉南有禹山,鲧所殛”。《后汉书》说:“祝其有禹山。春秋时曰祝其,夹谷地。”而《清嘉庆海州志》明确指明夹谷山在州治西四十余里,亦即今赣榆夹山。《元和群县图》称:“禹山在朐山县西北一百里。书曰殛鲧于禹山,即此也”。《太平寰宇记》也说“禹山在朐山县西北九十里”。朐县或朐山均在今连云港西南锦屏山。明《一统志》说说“禹山在海州西八十里有羽泉,传为殛鲧处”。《郡县志》也说:“钟离昧城有禹山,其不恒清,牛羊不饮。”今人有学者考证,钟离昧城很可能说是温泉东一公里的罗庄老城。《禹贡》曾氏注曰:“禹山之谷雉具五色,因以羽名”。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海州直隶州志》的编撰者经过多方考证后得出结论:“禹山在州治西北百二十里。”由此观之,学术界主流的观点,东海县境内的禹山就是殛鲧之处,就是名垂范千古名山。
这座原先默默无闻的普通山峦为何能成为殛鲧之地呢?这要从禹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在当时所处的地位来分析。离禹山不远的大贤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的发现来看,五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禹山周围的广大地区繁衍生息,四千多年前就是史称东夷族定居的地方。据世界海平面变化资料,6000年以前的海平面比现在海平面高出2.8米.大海向海岸临近的平原、丘陵逼近。上古时代东部的海岸线在扬州附近向北拐到海州一线,海州南原先有一个深凹型海湾,海岸线在淮安向西北经瞧宁、骆马湖北新沂抵海州南,今日连云港市北从赣榆的义塘、海州以东,新坝、东海马陵山以东等地尽成泽国,形成一个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深入内地的海湾。离禹山不远的马陵山就有望海楼遗迹,正说明禹山和离禹山不远的马陵山上都可以看到海。唐崔辅国有首诗说:“禹山一点青,海岸杂花碎,日暮千里帆,楚色有微霭”,也说明古时禹山临海。三皇五帝时代,这里离当时政治活动的中心原地区三百多里,《周礼》以200里至300里为效,300里以外自然属于“羽效”了。据《山海经》这一带“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水害灾频发,原生态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当鲧治水失败后连同他的部落被放逐到这个当时偏远的“羽效”,也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只有东海县的西北边陲苏鲁交界处的禹山大体附合远古时代放逐并杀害鲧的条件,而且山上至今还有许多有关鲧的传说,如“殛鲧石”、“试刀石“、“剑劈石”等。禹山及温泉与上述史载及考证中的禹山和羽泉相附,当属史载中的禹山无疑。
文革时此山曾被烧过,不过烧了江苏一面,阴面(山东)仍然树木层叠,现江苏面被采石,山东面未动分毫。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