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情教育 > 中华地理

中华地理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建制沿革

发布时间:2014-09-15

连云港市区秦代在此首设朐县,分属薛郡,后为郯郡。这是连云港有正式地区建置之始。朐县故城确切的方位应该在今天的二涧水库一线,由锦屏山东山根到陶湾。后因西汉时一次大的海浸,古城尽成泽国,才搬迁至今日海州城。今日海州城应该始筑于西汉。

朐城,山环水绕,得天独厚。但为什么以“朐”名县呢?这和朐山有关。以山名县,这是表层的文化,更为深刻的是,一个“朐”字却埋藏着一段厚重的人文历史。

朐山一名和一段部落的迁徙和融合有关。古史传说中的太昊时期,有一个佐臣,名叫勾芒(即句芒,句和勾同音相假),是少昊的叔叔,被分派到东方主持观测星辰。句芒氏族来到东方和世居此地的常羲族通婚,而结成血缘部落——朐部落。“朐”字左面的“月”象征太阴,代表常羲,因为常羲族是太阴历的发明者,太阴历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右面的“句”就是句芒,锦屏山将军崖岩画中就有一个方脸的人像,这就是句芒,和《山海经》等文献“方面人身”的记载十分吻合。以“朐”名山,这是朐部落对自己祖先的纪念。地名是历史的镜像,地名中保存的是一段凝固的历史。

公元前221年,立国不久的大秦帝国就下令将东海之滨的朐县作为秦国的东方国门,并修建了一座象征国门的标志——秦东门阙,司马迁将其作为国之大事而载入《史记》:“(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阙是中国古代庙宇、宫殿、陵墓等建筑物的附属建筑。它虽然是一种门的建筑,功能却主要是颂德,纪功,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秦东门阙的功能即在此,它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一段历史,秦始皇的确东巡朐界,立石纪功。

秦东门阙建在何处?

      根据收录在《隶释》中的《东海庙碑》记载,东汉元嘉元年(151)建东海庙,建好不久,朐山就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永寿元年(155)修缮东海庙,并为其刻碑。熹平元年(172年)三任东海相任恭又重修东海庙,并在“东海庙碑”之碑阴补刻17字“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直至宋代断坍的东门阙仍然可见。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写道:“今石门犹存,倾倒为数段,在庙北百许步。”200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今孔望山摩崖造像南 100外已发掘到东海庙的遗址,秦东门确切遗址应该就在今孔望山摩崖造像附近。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分郯郡东部为东海郡,设郡治于郯。这是东海名郡之始。古代以东海名郡、名县的海今天是“黄海”,它的海域北从渤海湾以南,南到长江口以北。

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仍设东海郡,领三十八个县。

从东汉到南朝期间,东海郡治所和领属多次变更。

东魏武定七年(549),首设海州,领六郡十九县。东海郡仍设郁洲,领安流、广饶、下密、赣榆四县。四县实地都在郁洲岛上。严格地讲这是古海州设郡之始。

隋朝大业三年(607)又改海州为东海郡,郡治移到现在的海州,领东海(云台山)、朐山、涟水、沭阳、怀仁五县。

    唐武德元年(618)改东海郡为海州,到天宝元年(742)又改海州为东海郡,乾元元年(758)又复称海州,反反复复,变动无序。

五代十国时期,海州、东海郡数次易名。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就是海州人。南唐三代皇帝皆为海州籍,也算是海州的荣耀了。(见黄濂着《历代帝陵》大连出版社)

从宋代开始到清末,“东海”再也没有作为郡一级名称,而以“海州”名。

元、明时期,本区在行政区划上不断降格、裁并、省合,反映了海州地位的衰落。

清雍正二年,海州升为直隶州,这是海州建置史上又一次重要的转折,位置的提升,主要是淮北经济的发展和淮盐中心北移板浦的原因。清末废州设县,海州建置取消,海州仅作为旧城一个地名而保留,成为东海县的治所。

建国后,我省原来同为州治的徐州、苏州、常州等地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进入了现代城市的行列,以原州名市。而“海州”这一曾作为州名存在并延续了1300余年的历史名称,却从地级市名称中划掉,代之而起的是新海连市——连云港市,而海州仅作为郊区地名而保留其历史的遗绪。

现在的海州城建于梁武帝天监(512)年间,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此,人们素来称之为“淮海东来第一城”、“六郡古都”、“东海名郡”等。最初的海州古城并不大,仅有东、西两个城门。到唐宋时期,城池迅速扩展。南宋绍兴三十二(1162)年,大将魏胜为抵御金兵南侵,延展海州城垣,开挖战壕,把白虎山也圈进双层城墙内,目的是防止敌人登山探视城内虚实。明朝洪武二十三(1390)年,守备武官魏玉在故址的基础上予以加筑,到永乐十三(1415)年,千户殷轼再次扩修,将八米多高的城墙延伸到九里多长,形成了东镇海门、西通淮门、南朐阳门、北临洪门四个城门,随后又开挖一道三十六米宽的护城河,绕城二十余里。

“东海”不为郡名以后,却作为县名沿用至今。

东海,作为县级名称始于刘宋泰始七年(471)。县治在今云台山的南城。隋、唐、宋时期的东海县仍设置于云台山,属海州管辖。历经五代十国至金元时期,东海县建置常设,其县治仍在云台山南城。直至公元1283年,元代至元二十年,撤东海县,并入海州朐山县,东海县前后延续约800年,一直在云台山未动。这是我市建置史上最为稳定而又延续时间最长的建置县,至今南城保留的南门门楣上还有清代海州知州黄金龙题写的“古凤凰城”门额,见证了东海县的八百年的历史沧桑。

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撤道,裁府、厅、州,存县,改海州为东海县,县治设于今海州城。

1948117,连云港市全境解放,析新浦、海州二镇与连云市建立 “新海连市”,市府驻新浦。东海县县治初迁东海石榴村,1953年又移治海州城,1957年再迁牛山,建治新城。

(据《文化连云港丛书》改编)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