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15
宿城是个清幽之处,说它世外桃源,决不是争夺名分。它的天然地形是哪一处名山大川都不能比的。站在高耸云天的山头上往下看,整个宿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而茫茫不知边际的海水又将围城的山严严地含在嘴里了。就这样,山和海在这里圈出了一方冒着古气的静土。盆地上方,于众多山梁交汇的一处,有人工堤坝,溪流汩汩地从各处流来,聚成了湖泊,碧水汪汪,却不能见底,山上的鸟雀纷然赶来戏水。湖泊堤坝旁,陡然冒出一座小山来,其状如画,此一株彼一丛的松柏,龟干虬枝,摇摆婆娑。
宿城人工湖泊的中心部位,原是建自汉代的法起寺所在地。曾有不少西域康居国的僧人在此修行,他们圆寂后就地入葬,后修建鹫峰石塔以示其功德,可惜此塔在日军侵华时被毁。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这里被异族侵扰,唐王李世民御驾亲征。大军一路杀至孤岛宿城时,正值黄昏时分,天际一片火红,把宿城坦地间的一座奇秀的孤峰映照得格外迷人。唐王站在孤峰之下,正迷恋间,与此紧邻的法起寺响起了钟声。唐王似乎为禅道所染,下令就地驻扎,众将士遂撑起戎帐,绵延不绝,如城池般簇拥着唐王在此度过了一宿,自此,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就叫“宿城”了。那座孤峰正是人工湖泊东侧的山头,被后人形象地称作“保驾山”,唐王藏玉玺的岩洞便叫作“唐王洞”,而将士们走过的山岭也叫作“跑马岭”了。保驾山上除了奇松异柏招人驻足,其山势也如云台山其它峰岭一样古老而秀美,坐在峰巅双目微闭,心境如洗,似乎能感觉出当年众僧得道的景况。
在宿城的景点中,有一巨石拔地而起,高达数十米,如中流砥柱,被名为金刚岩。尤其值得称奇的,是其顶峰竟有一棵怪松存活,令人叫绝不止。“金刚”是佛教尊崇的保护神,立岩以此为名,意趣自然深远。所以此金刚岩被古代名仕陶澍手书命名为宿城八景之一。从这里往东去,走过一段荆棘密布的小路,便到清幽得使人寂寞的仙人屋了。这座石“屋”纯属自然天成,门窗户牖,形态尽备,中间的石块无不似案若几,实在难得一见。所以自古文雅士来此,都会诗兴大作,留下了众多墨迹。
来过宿城的人,都会对枫树密布的枫树湾流连忘返。这里夏季绿阴蔽日,秋来层林尽染,红叶满山,煞是一派盛景。
能够凝聚宿城“清幽”意蕴精髓的当推一个叫大竹园的地方。眼前兀然一片翠绿的竹林,遮天避日,竹林深处,掩映着一处倾圮的寺院,几株千年大树和几块断碑书写着思古幽情。而宿城山顶的悟道庵如今只剩墙基,只有两块残碑在诉说着历史,一是明万历年间的《了空碑》,一是明黄宣泰的《悟道庵记》。“策杖危登最上重,何人悟道此山中。清风古洞烟霞远,丹灶陈泥岁月空。欲聘辽阳知有鹤,向寻瑶岛已无踪。还招海若歌秋水,长啸闲庭倚碧云。”这就是清人董良史咏叹悟道庵的诗,从中也可领略到悟道庵幽远清静的景况。
在云台山系中,以清寂幽远着称的景点,除宿城之外,还有凰窝、渔湾、大青涧等多处。
凰窝是一个环抱海岸的地方,北起连云港港口,南止宿城东端海口的扒山头,地形绵长,景色佳美。下有质地优良的沙滩,海涛阵阵;上有幽深得望不到尽头的山涧,一路上分布着石门、皇古洞等名胜。浓密的楸树林掩藏着盘旋曲径,炎热难熬的盛夏,在此赏景避暑,真是心旷神怡。传说当年李世民东征,难敌逆酋苏盖文,一时心闷,便来此消遣,后人即将这里起名凰窝了。凰窝原为皇窝,至于因何更改,尚不得知。唐王寄宿的地方,即现在的皇古洞了。
渔湾位于东磊的北部,主景由险峻的谷涧组成,且涧上有涧,时宽时窄,时坦时峭,幽远得没有尽头。整个涧中怪石嶙峋,神韵无穷。涧名龙潭涧,自下而上,依次排列着三龙潭、龙床、龙洞等众多的景观,明朝顾乾的《云台山志》将其收为云台山三十六景中的第二十四景,名曰“三潭汲浪”,他描述道:“渔湾有龙潭三,曰老龙潭、二龙潭、三龙潭,相距数武。潭水喷簿,殷殷若雷。”三龙潭位于景区的起点,左右各有一块巨石壁立,其中一块横向延伸,恰似天然门阙。山泉从横石上飞流,形成珠帘,颇为壮丽,因而岩石上有“飞雪”的石刻,清朝吴进做过“瀑深水气黑,下有蛟龙汪”的诗句。可叹十几年前,一次雷电将横石击断,使这种奇景无以再现了。潭中深水清澈,游鱼历历,趣味盎然。由此拾级而上,曲曲折折,不多久就到了二龙潭。潭不大,却悬于陡崖峭石、高可触天之处,足以让人领略到“千仞泻联珠,一潭喷飞霞”的盛况。到了老龙潭,当叹观止。潭周峭壁如削,透过飞瀑细看,居然又是一处水帘洞,从帘中钻进去,才知洞内可容纳数十人。若遇到一个好时机,在洞内抬头前视,洞门连珠贯玉般的飞流,折射出七色彩虹,俯首近看,潭水之上竟另有彩虹,实乃瀑中看瀑、虹上观虹之妙。
明朝末年,安徽人方景濂来到渔湾,为“峰徒苍梧,波连蓬岛,地轴孤悬,天池浩淼”的美景所动,又听说三国名士邴原曾在这里隐居,故而不惜重金,在渔湾修起规模宏大的豪宅,广植花木,将一个渔村变为文人别墅,古称为“渔湾山庄”。到清朝初年,因为裁海渐废,只剩下一些古树和农舍。
从渔湾绕山麓北行,至连云港开发区境内鬲村,从下往上看,可见一条深不可测似能容尽千古传说的幽谷,这就是大青涧了。从平川一路向涧内进发,首先看到的是崇善寺遗址。历史上,寺中有树,寺树同生。寺是唐朝之寺,树自然也是唐朝的古树了。如今寺已废,而树却在,游人只能靠它们推测当年寺院的盛况。挺拔而老态的两棵银杏,皆七八人合抱粗,被人称为“银杏王”,看着它们不禁会兴起沧海桑田之叹。
(据《文化连云港丛书》改编)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