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情教育 > 中华地理

中华地理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杭州

发布时间:2014-12-03

   来源: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长三角第二大经济城市,南翼经济、金融、物流、文化中心。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南重要交通枢钮。

  杭州概况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也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有着2200年的悠久历史的杭州还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杭州有多项旅游景点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资源状况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水库占8%,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杭州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北平原, 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物产丰富。杭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5℃,平均相对湿度69.6%,年降水量1139毫米,年日照时数1762小时。杭州生物种类繁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3种,二级保护动物有55种,二级保护植物有13种。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2.8%。矿产资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属和金属矿床。临安昌化出产一种世界罕见的鸡血石,为收藏石和图章石中的珍品。

  旅游资源

  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自然 保护区;六个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和瑶琳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首个国家级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国家级博物馆9个。全市拥有年接待1万人次以上的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20余处。目前杭州正在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为重点发展观光游,以把西博会打造成世界级会展品牌为目标发展会展游,以举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为契机发展休闲游,形成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的新格局,合力打响“游在杭州”品牌。

  地理气候

  杭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杭州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东临杭州湾,南与绍兴、金华相接,北与湖州、嘉兴两市毗邻,西与徽州(黄山市)交界。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省内最大河流钱塘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全市大部分地区。东苕溪通过临安、余杭等地汇入太湖。

  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2′,北纬30°16′。 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夏季气候炎热,湿润,有小火炉之称,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是观光旅游的黄金季节。 杭州的城市原点(零公里标志)设在上城区紫薇园坐标原点。紫薇园坐标原点从1913年开始就作为杭州市的中心。城市内的建筑、道路、水系及名胜古迹,都可根据该原点标出方位和与原点的距离。

  植物资源

  杭州市区植被覆盖良好,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环绕西湖的丘陵区。其植被有7个类型、22个群系:

  1.亚热带针叶林。以马尾松林为主,约占丘陵面积的35。马尾松林在砂岩、火山碎屑岩分布区尤为集中,如天竺山、北高峰、万松岭、虎跑山、五云山、葛岭等地。其余为黑松林、刺柏林,尚有少许柏木林。

        2.常绿阔叶林。以马鞍山、大头山坡麓的苦槠林为典型,伴有香樟等树种。木荷林,成片的见于棋盘山北侧及云栖、五云山、头龙头。青冈林,分布于低丘谷地,以黄龙洞片最完整。米槠林,在五云山东坡有成片分布。杜英林,随处可见,而以玉皇山南坡片颇堪观赏。

  3.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青栲、紫楠、大叶锥栗为主的混交林,以灵隐后山一片老残大林为代表。青冈为主的混交林,主要分布于灰岩山坡,如烟霞洞附近。云栖寺前有小片紫楠、枫香混交林。青冈、苦槠、麻栎、白栎混交林,在吉庆山、法相寺、感应桥等地均可见到。

  4. 落叶阔叶林。化香、黄连木、麻栎林,在九曜山、玉皇山、南高峰、龙井寺、飞来峰的灰岩山坡上皆有分布。枫香、大叶白纸扇林仅分布于将台山山顶。

  5.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分布于梅家坞山坡、五云山、马鞍山、北高峰南坡,第一乔木层以马尾松、杉木为主,伴有石栎、木荷等。含落叶阔叶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属常见树林,分布凤凰山、云居山、宝石山等地。树林上层由马尾松、白栎、朴树、化香、梧桐构成的,见于紫云洞西边山坡。

 城市人口

  人口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8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83.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4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328.9万人,非农业人口354.48万人。按公安部门统计的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2‰。

  城市地位及荣誉

  依靠深厚的文化及历史底蕴,旅游资源;随着浙江经济的不断发展;杭州作为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城市地位也与日攀升。浙江政府提出了要在十一五期间把杭州打造成长三角第二大中心城市的目标口号。

  2001年,杭州在公安部评比的“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中名列第一。

  2001年,杭州获得“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世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

  2002年,杭州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

  2003年,杭州在“世界银行”公布中国的120个城市投资环境中排名第一

  2004年,杭州加冕由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2004年,杭州在人民日报社评选的“中国十大协调发展城市”荣登榜首。

  2004年至2008年,杭州市连续五次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荣登榜首。

  2006年,杭州被“世界休闲组织”授予“东方休闲之都”称号。

  2006年,杭州被“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授予当年“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

  2007年,杭州获“国际旅游联合会”颁给的“国际旅游金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城市。

  2008年,杭州在《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中名列第一。这是自2004起,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0年,杭州被评选为“中国十大最奢侈城市”。

  此外,杭州还得过以下荣誉称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

  行政区划

  面积、人口据“杭州地名网”资料显示:截至2009824日(注:部分面积数据与《简册》有所不同),杭州市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3068平方千米;总人口660.4万人,其中市辖区409.5万人。辖8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57个街道、110个镇、39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678个社区、65个居民区、3666个行政村;其中市辖区共有44个街道、49个镇、3个乡,597个社区、4个居民区、807个行政村。

  上城区 面积18.3平方千米,人口36.2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清波街道惠民路3号,邮编310002。辖6个街道:清波街道、湖滨街道、小营街道、望江街道、南星街道、紫阳街道。

  下城区 面积31.46平方千米,人口40.5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文晖路1号,邮编310004。辖8个街道:武林街道、天水街道、朝晖街道、潮鸣街道、长庆街道、石桥街道、东新街道、文晖街道。

  江干区 面积210.22平方千米,人口40.4万人。区人民政府驻庆春东路1号,邮编310002。辖6个街道、4个镇:凯旋街道、采荷街道、白杨街道、下沙街道、闸弄口街道、四季青街道;笕桥镇、彭埠镇、丁桥镇、九堡镇。

  拱墅区 面积87.49平方千米,人口28.8万人。区人民政府驻台州路1号,邮编310015。辖8个街道、2个镇:米市巷街道、湖墅街道、小河街道、和睦街道、拱宸桥街道、大关街道、上塘街道、祥符街道;半山镇、康桥镇。

     西湖区 面积308.7平方千米,人口62.8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浙大路1号,邮编310013。辖10个街道、2个镇:转塘街道、北山街道、西溪街道、留下街道、蒋村街道、灵隐街道、翠苑街道、文新街道、古荡街道、西湖街道;双浦镇、三墩镇。

  滨江区 面积72.02平方千米,人口13.1万人。区人民政府驻西兴街道,邮编310051。辖3个街道:浦沿街道、西兴街道、长河街道。

  萧山区 面积1420.22平方千米,人口118.53万人。区人民政府驻北干街道金城路685号,邮编311200。辖11个街道、17个镇:城厢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靖江街道、南阳街道、河庄街道、义蓬街道、新湾街道、临江街道、前进街道;临浦镇、义桥镇、戴村镇、河上镇、楼塔镇、浦阳镇、进化镇、瓜沥镇、衙前镇、坎山镇、党山镇、党湾镇、益农镇、新街镇、宁围镇、所前镇、闻堰镇。

  余杭区 面积1223.56平方千米,人口83.2万人。区人民政府驻临平街道西大街33号,邮编311000。辖5个街道、14个镇、1个乡:临平街道、南苑街道、东湖街道、星桥街道、五常街道;乔司镇、塘栖镇、崇贤镇、余杭镇、闲林镇、仓前镇、良渚镇、瓶窑镇、鸬鸟镇、黄湖镇、百丈镇、仁和镇、运河镇、径山镇;中泰乡。

  建德市 面积2321平方千米,人口50.8万人。市人民政府驻新安江街道新安路1号,邮编311600。辖3个街道、12个镇、1个乡:洋溪街道、更楼街道、新安江街道;梅城镇、下涯镇、杨村桥镇、乾潭镇、三都镇、寿昌镇、大同镇、航头镇、李家镇、大洋镇、莲花镇、大慈岩镇;钦堂乡。

  富阳市 面积1831.2平方千米,人口62.8万人。市人民政府驻富春街道桂花西路25号,邮编311400。辖4个街道、15个镇、6个乡:富春街道、东洲街道、春江街道、鹿山街道;高桥镇、受降镇、场口镇、常安镇、万市镇、洞桥镇、胥口镇、新登镇、渌渚镇、灵桥镇、大源镇、常绿镇、龙门镇、里山镇、永昌镇;环山乡、湖源乡、上官乡、渔山乡、春建乡、新桐乡。

  临安市 面积3126.8平方千米,人口51.9万人。市人民政府驻锦城街道衣锦街398号,邮编311300。辖4个街道、15个镇、7个乡:锦城街道、玲珑街道、上甘街道、青山湖街道;横畈镇、於潜镇、藻溪镇、太阳镇、昌化镇、龙岗镇、岛石镇、湍口镇、三口镇、高虹镇、河桥镇、潜川镇、太湖源镇、清凉峰镇、大峡谷镇;板桥乡、千洪乡、横路乡、乐平乡、马啸乡、新桥乡、西天目乡。

  桐庐县 面积1825平方千米,人口39.5万人。县人民政府驻桐君街道迎春南路298号,邮编311500。辖2个街道、7个镇、4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桐君街道、旧县街道;富春江镇、横村镇、分水镇、凤川镇、百江镇、瑶琳镇、江南镇;钟山乡、新合乡、合村乡、莪山畲族自治乡。

  淳安县 面积4427平方千米,人口45.3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千岛湖镇新安北路18号,邮编311700。辖12个镇、18个乡:千岛湖镇、临岐镇、威坪镇、青溪镇、姜家镇、汾口镇、大墅镇、唐村镇、梓桐镇、中洲镇、文昌镇、石林镇、枫树岭镇;屏门乡、浪川乡、安阳乡、王阜乡、郭村乡、里商乡、金峰乡、瑶山乡、光昌乡、宋村乡、鸠坑乡、严家乡、白马乡、左口乡、汪宅乡、富文乡、界首乡、横沿乡。

   历史沿革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年)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年)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世五王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当时建就。斯时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

  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生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全国享有盛名。

  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风景区经过修葺,更加妩媚动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楼,艺场教坊,驿站旅舍等服务性行业及夜市也很兴盛。

  南宋时,杭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兴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这里书铺林立,刻印的书籍十分精良。当时的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5)浙江省省会

  元代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钱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为省治。钱塘、仁和、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县皆属杭州路。因遭战乱,城内的不少宫殿被毁,工商业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渐被泥土淤塞。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打下了繁华基础,恢复较快。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北京),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起了很大作用。

  明代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钱塘、仁和,属县未变。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继唐白居易、宋苏东坡后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荡3480余亩,将苏堤增高、加宽,修建振鹜亭(即今湖心亭),砌筑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动人景色。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杭州又呈现出四方客商云集,游人纷至沓来的繁荣局面。

  (6)废府设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庆五年(1800),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人口有续增加。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62万余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7)从新生走向繁荣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19495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8)从繁荣走向区域中心城市

  1996年,设立滨江区与高新产业开发区,实行同套班子,两块牌子,相应原属于余杭市的下沙、九堡、三墩等镇也作了行政区划调整。

  2001年,杭州市辖萧山市、余杭市撤销市建制,设萧山区与余杭区。杭州市辖区由六个增加到了八个,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068平方公里,人口由179万增加到373万。

  从此杭州巩固了浙江省省会城市的地位,为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