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12
《游击队之歌》是1937年底贺绿汀创作的歌曲,是当时随八路军休整期间的贺绿汀创作的三首革命歌曲之一。该歌曲曾受到朱德、徐向前、任弼时、贺龙、刘伯承等人称赞。
1937 年,贺绿汀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南京,武汉到达山西临汾的八路军办事处。连队火热的战斗生活激发了贺绿汀的创作热情,经过长时间酝酿,《游击队之歌》的词曲终于在煤油灯下跃然纸上。他将这首歌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的名义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 1938 年初,在八路军总司令部召开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的晚会上首演。
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抄袭的《英国掷弹兵进行曲》。“八一三”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村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这是与其内容的战斗性和音乐形象的鲜明生动、群众性的语言和通俗的形式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其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像。歌曲以ABA再现二部曲式为结构。第一、二、四句相似,第三句则完全不同,它在节奏、旋律、调性上与其他各句形成明显对比,全曲音域集中,形像鲜明,语言通俗,这也是这首歌能在群众中久唱不衰的原因。
第一段: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第二段: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
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人和影。
让敌人乱冲撞,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敌人战线越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
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
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
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
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 作品评价
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抄袭的《英国掷弹兵进行曲》。“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庄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这是与其内容的战斗性和音乐形象的鲜明生动、群众性的语言和通俗的形式分不开的。
歌曲以ABA再现二部曲式为结构。第一、二、四句相似,第三句则完全不同,它在节奏、曲调上与其他各句形成明显对比,全曲音域集中,形像鲜明,语言通俗,这也是这首歌能在群众中久唱不衰的原因。
第二段歌词
抗日战争初期,我军挺进华北、华中,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所谓“游击战争”,即“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首《游击队歌》用歌曲的形式为我军游击战法作了一个形象的注脚。但可惜的是,《游击队歌》的第二段歌词后来未保留:
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的人和影。让敌人横冲撞,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敌人战线愈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愈打愈坚强,日本的强盗一定走向灭亡;看最后的胜利日,世界的和平现曙光。
鲜为人知的第二段歌词
《游击队歌》目前版本的歌词全文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