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红色教育 > 共和国的脊梁

共和国的脊梁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

发布时间:2014-12-03

  雷锋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雷锋的故事,年轻人未必耳熟能详。在“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开展50周年之际,陶克推出他的新作《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读来甘之若饴,给人一种回味绵长、历久弥新的感觉。

  作为一名从上世纪50年代走过来的军人和报人,陶克经历了学习雷锋、宣传雷锋的全过程,对于几代中国人学雷锋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和当年陈广生写作《雷锋的故事》不同,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始终与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和时代变迁相伴,雷锋在成为全民的学习榜样和美好的道德符号的同时,也“经历了被追捧、被压抑、被贬低、被质疑、被呼唤的反复过程”。有鉴于此,陶克提出“真实的雷锋”这一概念,与其说是对雷锋故事的全新解读,不如说是对当今各种质疑的正面回应。

  定义“真实的雷锋”,绝不意味着此前我们知道的雷锋有假。恰恰相反,只要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就会发现,陶克笔下的雷锋,曾经是那么真实地活在人民中间:一个熬过旧社会的苦孩子,身上有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正直、善良、懂得感恩、爱憎分明等优秀品质,也有着走进新生活的年轻人好学、上进、热情、阳光、善于思考、乐于助人等鲜明特征。同时,他还像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一样,爱文学,爱憧憬,爱照相,爱时尚,甚至还有一点点朦胧爱情在萌动。这样一个本色的雷锋、成长的雷锋、平凡得像邻家大男孩儿的雷锋,真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可信。他的种种言行,别人未必不会说不能做,只不过雷锋说得更坦诚,做得更持久,更加言行一致、发自内心。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和观念的束缚,在以往的雷锋宣传中,确实存在某些试图“为尊者讳”而遮遮掩掩的事情。《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对此毫不回避,通过对当事人的深入采访,比较清晰地回答了人们的疑问。比如,雷锋一次又一次地捐款,钱是从哪里来的?雷锋那件惹来争议的皮夹克,到底是怎么回事?从工人到士兵,雷锋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照片?这些事一经澄清,非但没有影响雷锋的光辉形象,反而显现出生活中不容置疑的美好,包括雷锋的知错就改、见贤思齐。又比如,对于雷锋当兵前与两位少女的交往,作者在“黄丽是谁”和“花棉被里的秘密”两节中娓娓道来,不仅披露了雷锋感情细腻,很招女孩子喜欢的事实,而且表现出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却又深知自己当下该干什么的真性情。在那个欲说“爱”字口难开的“禁欲”年代,雷锋的纯情与两位女孩深藏几十年的真爱,令人动容。

  任何思想、任何行为,都是从具体的时代和具体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今天有人怀疑雷锋的真实性,未必出于恶意,而是由于不了解当时的时代氛围所致。回应这类质疑,显然不能靠声嘶力竭地去争辩,而要用还原历史来说话。书中在“苦难雷锋”“快乐雷锋”“先锋雷锋”“哲学雷锋”等章节中,对雷锋的身世、成长的过程、思想的形成等详加叙述,令人信服地表明,亲身经历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奠定了雷锋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基础;而他生活的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则培育了他的理想信念,唤起了他的激情斗志,成全了他的奉献牺牲。这些,正是雷锋之所以成为雷锋,而雷锋精神一经传扬便引起全社会共鸣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雷锋精神是那个已经远去的年代的产物,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大力弘扬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书中不仅列出各地这些年举行的“中原好人”“岭南好人”“三湘好人”“京城好人”“身边好人”等各种评选活动,而且辑录了不少外国友人参观雷锋纪念馆的留言以及以“洋雷锋”自居的外国人学雷锋的故事。陶克在本书“后记”中写道:“雷锋精神具有一种超越阶级、时代和任何经济形态的道德价值。那就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国家、对待集体、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他人……老百姓把雷锋看作是好人的榜样、好事的化身、美德的符号。对老百姓几十年形成的这种共识,千万别以为是把雷锋看低了。”

  说得好!雷锋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政治层面看,雷锋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雷锋精神彰显了忠诚于党的政治热忱,饱含着热爱人民的朴素情怀,展现了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体现了献身使命的不懈追求,诠释了崇尚荣誉的道德情操,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从人性层面看,雷锋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雷锋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浓缩了人类向善向美、助人为乐的普遍追求,因而具有大众可以普遍接受的普适性。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许多国家,甚至在一些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度,雷锋精神也能够找到知音的现象。

中国老百姓对于是非曲直的判断,往往爱用“好”或“坏”来表达。形容人之坏,就说是“坏人里的极品”;形容人之好,就说是“好人中的尖子”。前几年,军报宣传过一位退伍军人的典型——摄影家林强,他有一句名言,叫做“共产党员应该做好人中的尖子”。说雷锋是好人中的尖子,绝不意味着抹杀雷锋身上的党性光辉,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探求雷锋精神的普适性问题。当前,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行为失准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当事人甚至失去了做人的底线。面对这类“假恶丑”现象,把雷锋精神中的好人元素突出出来,对于匡扶道德大厦,改进社会风气,进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产生积极意义。

  初识陶克,缘于一项学雷锋的宣传活动。那是1990年,陶克在军报政工部当编辑,负责学雷锋宣传。3月初,我为采访原国家体委和北京市组织的“学雷锋、迎亚运”系列活动,特意登门向陶克讨教。言谈间,我发现他对雷锋宣传充满热情,对全国各地学雷锋的情况也相当熟悉。20多年过去了,没想到他对雷锋宣传仍然情有独钟。去年这个时候,《解放军报》曾推出一期纪念雷锋的特刊——《雷锋之歌》。时任军报副总编辑的陶克亲自采写了几篇主稿,又带领理论部的同志撰写出纪念雷锋的编辑部文章《永远与人民同行》。退出领导岗位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讲雷锋。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东奔西走,北上南下,边采访边宣讲,先后在部队和地方做报告近40场,从上将到列兵,从省委书记到高校师生,听众超过20万人次。这本《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人们常说,真心交来真朋友,真情写出真英雄。陶克用这本书证明,他的心中始终澎湃着讴歌雷锋的真情。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军旅作家陈广生写的《雷锋的故事》,让全国亿万人民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雷锋;如今陶克这本《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将会告诉我们一个新时代仍然真实的可信可学的雷锋。让我们从中深刻地领悟到雷锋虽然已离开我们,但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的时代需要雷锋,我们的事业需要雷锋,雷锋永远是道德的楷模、我们做人的榜样。

  长期以来,在我笔下活跃的是人们所熟知的帝王将相,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我最为心仪的是朴素务实的平民英雄。陶克《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记录的是一个鲜活而又真实的普通战士,亲切感人。雷锋用无数的平凡写就道德的光华,成为人类历史的永恒。雷锋虽然普通,但是雷锋精神有真实强大的生命力,必将穿越时空、超越国界。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就是道德的光芒。以德化人,以德立国,无论政者还是平民皆可受益。

  雷锋精神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建设史,就是共和国道德领域的成长史。这本书证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永远需要一方明亮的天空,时代故事里永远离不开雷锋这样温暖人心的主人公。只要每个人践行雷锋精神而不是消费雷锋精神,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就会变得更加美好,中华民族复兴的壮阔历程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行进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编辑: 刘畅 来源: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