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红色教育 > 国民大革命

国民大革命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北伐战争——历史背景

发布时间:2015-08-05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北京袁世凯达成南北议和,由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换得清帝逊位。为了限制袁世凯,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政体。

  1913年,五色会选举结束,代表南方革命势力的国民党取得议会多数,国民党干事长宋教仁在赴北京组阁途中于上海遭到暗杀。国民党指责暗杀主谋为袁世凯,与北洋势力势成水火,并发动一系列的战争反对袁世凯及其后的北洋政府。

  1916年袁世凯称帝不遂而死后,其内部陷入分裂,北洋政府形成了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曹锟为首的直系和张作霖为旁支的奉系,三股势力为控制北洋政府而多次混战。

  1919年,孙中山将革命势力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代初,孙中山在苏联帮助下组建黄埔军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打败陈炯明后,1925年,孙中山领导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在广州改组为国民政府,并依托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


 

  1920年,曹锟与段祺瑞爆发直皖战争。

  1922年,发生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张作霖击败直系吴佩孚。当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大总统曹锟,驱逐溥仪,并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待孙中山北上抵京前,冯玉祥已先与张作霖商定,邀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孙中山到京后宣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则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

  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召开。同月,孙中山令蒋中正率黄埔军校师生共三千人攻打陈炯明,巩固广东国民政府根据地。7月,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改组成为国民政府,并设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编黄埔学生军和下辖的各地方部队为国民革命军。同时,加大收编南方各省降部,李宗仁、何应钦、谭延闿、程潜、吴铁城、唐生智等大批近代历史著名人物,均于此时进入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至1926年7月,国民政府共收编扩充国民革命军至八个军,总计约十万余人。

  另一方面,1925年10月的长江流域,吴佩孚、孙传芳指挥下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洋政府领导权,向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发动战争,是为反奉战争。反奉战争使北洋各军阀无力顾及国民政府,各军阀在长江流域地区实力削弱,为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创造契机。

  在国民政府发动内战之前,当时中国政治和军事形势呈现多方控制格局,除国民政府控制两广一带外,张作霖为首的奉系掌控北洋政府并且辖有华北、东北等地;直系的吴佩孚占据湖南、湖北和河南三省以及河北、陕西部分地区,同时握有京汉铁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孙传芳控制苏浙沪赣等地;此外,阎锡山掌握山西。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