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红色教育 >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云台山抗日题刻群

发布时间:2014-09-05

在云台群山的摩崖题刻中最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莫过于分散在各处的抗日摩崖题刻。它虽散处各山,但却是同一时期的刻石,表达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抗击外倭的民族精神。将这些石刻按时间顺序缀联在一起,就是一部抗日战争中的连云港保卫战史。云台山抗日题刻群于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题刻选读

连云港保卫战70年抗日石刻留青史

李道亮 骆琳

193777,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挑起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1938531徐州失守,日寇板垣师团又从海上进攻连云港,两面夹攻,企图在短时间内打通连云港陇海线。国民党游击第八军与从西北战场上调来的原张学良东北军第57667668两个团配合,扼守疆土。他们在这里浴血奋战,多次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取得了丫髻山阻击战、孙家山肉搏战、墟沟与海头湾反击战、大桅尖争夺战的胜利,保卫了连云港。

连云港保卫战激烈而又残酷,直到821日大桅尖失守,而后日寇又调集大批军队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向连云港逼近,在众寡悬殊、又被包围的情况下,第八军西撤,连云港失守。19393月初,海属地区城镇全部沦陷,667团到日照参加革命,改编为八路军的一个旅。667团团长、中共特别党员万毅任旅长。

在此期间,保卫连云港的将士们在云台山上刻下了自己的抗日豪言。那些悲壮的诗句,表达出他们英勇抗敌的决心,真实记载了在海属大地上发生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连云港保卫战的事迹。

云台山抗日石刻群,分别刻于云台山系各处山体,至目前已查明的共有七处,它虽分散于各山,却是同一时期的石刻,展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抗击外敌的民族精神。将这些石刻按时间顺序联系在一起,就是一部抗日战争中的连云港保卫战史,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云台山抗日石刻群于200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反映这段抗战斗争史的七处石刻分别是:

   宿城万寿山抗日题刻

  1、“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曾锡圭题。”

  此刻位于宿城万寿山南侧,楷书,字径80厘米。

  在题刻后面有跋曰:“溯自抗日战起,敌有恃其海陆空军联合,大力破我要塞,肆行无忌。本年五月二十日,敌又施其故技,进犯我连云港,经我官兵奋勇抗战,时逾匝月,敌终未能越雷池一步。斯则秀地告慰者。而我守备东西连岛将士,又复慷慨赴义,竟作壮烈牺牲,比古之田横五百蹈海壮士固无逊色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追往思来,怅怀无已。爰镌八字于石,勉我袍泽,留作纪念云尔。公元一九三八年六月廿八日湖北沔阳曾锡圭识”。

  该跋文为7行,落款1行,魏碑体,高310厘米,宽120厘米。

  曾锡圭,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石桥乡,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于康乃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27年回国,任冯玉祥麾下第一集团军参谋。抗战爆发后,在由国民党税警团改为的游击第八军任军长。1949年上海解放前,离开大陆,赴新加坡定居,1966年在新加坡华侨南洋大学执教期间病逝,终年67岁。

QQ截图20140905093012.jpg

       2、冯岳题刻。

  此刻位于曾锡圭题刻左侧。内容为“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倭寇由老家窑孙家山强行登陆,余奉命率游击第二纵队向后云台山堵击。苦战数日,幸赖官兵用命,顽寇迄未得逞,爰勒石志念”。并题大字“保我山河”,后署“粤东冯岳”。整个刻面约100×400厘米,序文字径8×10厘米,魏碑体。大字为楷书,字径38厘米。

  冯岳,广东人,时任游击第八军下辖的六个总队的第二总队总队长。

  3、李志亲题刻。

  此刻位于曾锡圭题刻右侧。题刻序文为:民国念(廿)七年五月,倭寇大举侵犯连云港。余奉命指挥守军与敌战月余。赖我将士忠勇抵抗,誓保河山,顽敌迄未得逞。爰题数字,共相奋勉。接题“保卫疆土,复兴中华”八个大字。后署:“六月下旬合州李志亲题”。序文为楷书,字径6厘米,大字字径19厘米,刻面为120×120厘米。

  李志亲题刻共有三处,还有一处在曾锡圭题刻东50米处,文为“保卫疆土,复兴中华”,无序无跋,刻石时间晚了半月。第三处刻于南云台山东磊。

  李志亲(1901-1955),名浩,字志亲。重庆市合川县人,在连云港保卫战中时任游击第八军第一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

鹿场抗日题刻

此刻位于宿城的上洞庄鹿场路旁石崖上。上刻“人心不死,国必不亡。岐山”,刻面70×80厘米,字径大小不一。

岐山(1891-1959),原名杨凤鸣,字岐山。我市东海县石榴乡东安村人。1931年起,先后任乡长、区长。在中共抗日统战政策影响下,率300多武装人员在陇海铁路北东安一带抗击伪军,在98日的战斗中,毙敌伪100余人。他的二儿子杨庆禄等6人在战斗中牺牲。1941918日,中共山东分局成立独立旅,杨凤鸣长子杨庆福任独立旅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杨凤鸣拥护共产党领导,积极抗日,时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的肖华称杨为“抗战老人”。

QQ截图20140905093201.jpg

围屏山抗日题刻

此刻位于宿城乡大竹园村张楼庄西200米、大桅尖西围屏山南坡大石檐下,刻文为“云台山顶雾苍茫,此是抗日大战场,百日争夺暂归去,可恨倭儿未斩尽。一九三八年八月沈阳周从权题。”刻面156×60厘米,楷书,字径10厘米。

周从权,辽宁省沈阳人,时任57军某部营长。在1938年的连云港保卫战中,虽经百余日的浴血奋战,终因敌众我寡,821日大桅尖失守。奋战于沙场的将士们悲愤不已,在大桅尖留刻“可恨倭儿未斩尽”的悲壮诗言后转战他场。

飞来石抗日题刻

该刻位于连云镇吕端山上“飞来石”南侧石壁上,刻面宽约70×150厘米,草书4行,字径大小不一。刻文为:“国难当头,吾辈军人当以死赴之,得不死,则亦得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邵思三”下有印文两处,印文不可辨。

邵思三,国民党游击第八军的一位军官,生平不详。 

东陬山抗日题刻

 

此刻位于连云区东陬山山西的山洞里,刻面75×100厘米。刻文为:“民国廿七年八月吉旦。倭寇犯我海疆,飞机到处逞强,为免轰炸殃及,依山筑室避将。上校总队长胡文臣题”,正文字径15×15厘米,落款字径6×6厘米,楷书。

此山洞是在连云港保卫战中,时任游击第八军第三总队总队长胡文臣为抗战而修建的,共有两处洞口,向西南、西北。西北洞口迎面墙上刻有“藏军洞”三字,字径20×17厘米,匾额长85厘米、高35厘米,每字饰刻六边形框。

      胡文臣(1889-1938),字相卿,天津市柳青人。在连云港保卫战中,驻守东陬山。1938924,在抗击日寇的高公岛战斗中,胡文臣率部与敌寇浴血奋战,固守阵地,战功卓著,因“守土有功”晋升为少将。193811月,奉调宿迁,堵击徐州东犯之敌,途中遭伏击不幸牺牲。

 

 

QQ截图20140905093324.jpg

东磊抗日题刻 

该刻位于云台乡东磊龙王庙下崖头上。刻面100×50厘米。刻有“血战连云”。字径17×18厘米。题后有跋,内容是“民国念(廿)七年五月,余率所部守备连云,与倭寇血战数昼夜,奉令将墟沟阵地移交某旅,转战老窑,途经东磊,题书数字,以应父老而为纪念。李志亲志。”

 

QQ截图20140905093519.jpg

徒然洞抗日题刻

该石刻群位于新浦区南城镇东凤凰山玉皇宫东北30米山洞附近石壁上。该山洞原为一天然小山洞,日寇占领后,对此洞进行开凿,用以藏身和储备物资用。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人们在观看日寇战败后遗留下的山洞,感慨万分,在该洞崖壁上留下一组石刻。

1、“徒然洞”题刻。位于洞口正上方,“徒然洞”三字,字径23厘米,刻面60×134厘米,上款“民国三十五年春”。下款“阜宁高卓然题,住持隆引敬刻”。

2、“题徒然洞”题刻,位于洞口左上方,内容为“蠢尔倭奴,残暴妄动,公理难容,徒留此洞。民国三十五年春,高建华书”。题刻字径9厘米,正楷,刻面为52×70厘米。

3、“观徒然洞偶感”石刻,位于洞口外右上角,内容为:“民国卅五年春,观徒然洞偶感:扶桑倭寇兮扰我邦,穿穴御袭兮徒然忙。血战八载兮洗国耻,河山重整兮日月光。安莫忘危兮继奋斗,纵横宇宙兮当自强。古燕国桢高捷题”。字径9厘米,正楷,刻面为80×90厘米。

4、“题徒然洞”诗刻。位于洞口后上方,内容为:“题徒然洞,徒作藏身想,倭奴技已穷。一朝同鼠窃,凿洞积山中。民国三十五年春武柏年”。字径8厘米,正楷,刻面55×80厘米。

以上所调查整理的部分抗日题刻资料充分说明70年前的连云港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缩影。艰苦卓越、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最终赢得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敌人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此文参考、采用了李洪波、高伟、孙亮、刘洪石、骆玉宽、已逝的丁义珍先生等文物专家、学者调查整理的资料、图片及封其烂先生编写的《血战连云》中的一些资料。 

连云港赣榆抗日山碑刻

连云港赣榆抗日山碑刻群,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赣榆西部夹谷山南端。1941年至1944年,八路军115师、山东军区及滨海地区广大军民,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建碑约三百余块,这些碑是人民心中的丰碑,充分体现出“先烈浩气长存,英雄忠魂永驻”,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先烈遗愿,建设好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国家。

 

QQ截图20140905094819.jpg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