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红色教育 >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花果山抗日义僧亭

发布时间:2014-09-09

 

义僧亭在花果山三元宫附近, 为了纪念云台山的抗日僧众兴建。1938年夏天,三元宫惨遭日寇残酷轰炸后,寺僧们联络山民共20余人奋起自卫,多次成功地伏击了搜山的日寇。1939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早晨,日寇集中300余人,兵分四路围剿三元宫及所属寺庙,戳死仁芳法师,绑走德选等四位法师和六位山民,除放走一位山民外,其余全部活埋。几天后,日寇又两次前来搜山,把三元宫及所属的玉皇宫、九龙庙、屏竹社等13处庙宇全部放火焚烧,使这座海内知名的庞大庙守群化为一片瓦砾。为了纪念云台山的抗日僧众,教育后代勿忘国耻,连云港人民在三元宫附近兴建了义僧亭,亭中碑石上镌有彭云撰文、周庚如书写的《云台山僧众抗日纪念碑记》。


诗词欣赏

 

水调歌头

 

云台怀古

 

卜星光

自古云台丽,青岫涌风烟。

三元宋宫胜地,夕照壮坤乾。

一代豪情光焰,化做松霞苍藓,倚海看云天。

伫立平倭处,颓壁共荒岩。

忆往昔,护国寺,众僧坚。

同仇敌忾卫国,神圣血躯捐。

今日阳光明媚,岚彩生辉相映,千古碧峰巅。

回首乘车去,云海与天连。

                                                ——《碧砚斋诗词集》

 【作者简介】

卜星光,原名延云,书室名碧砚斋。1921年生,连云港市灌南县人。1939年参加工作,结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为一级美术师,江苏省诗诗词协会理事,连云港市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著有《碧砚斋诗词集》、《碧砚斋诗文集》。

 【赏析】

作者这首慢词,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咏的中心是云台花果山景区的三元宫。上片抚今,下片忆昔,对抗日战争中三元宫僧众护寺卫国的史迹表达了深挚的怀念和敬意。

三元宫,相传始建于唐,重修于宋,后荒圯,明人谢淳乃毁家独建,而盛于清。作者云“三元宋宫胜地”,意在誉其古老。1939年侵华日军由连云港进岸后,三元宫僧众奋起抵抗,终遭“三光”之劫。这一真实的历史画面,将永存于港城史册。1979年连云港市政府开始修复三元宫,1994年在宫之右侧建“义僧亭”,以纪念当年为护卫“敕赐护国三元宫”而牺牲的爱国僧众。

作者触景生情,感慨今昔,为云台山三元宫爱国僧众可歌可迹的事迹写下了富有深情的一笔。

 

散文欣赏

 

 

花果山义僧亭抗日僧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当我沉浸在花果山的文化韵致与情趣时,居然发现花果山有一新建的义僧亭,亭中一块巨大的石碑,称之义僧碑,碑上刻着碑文,记述了花果山抗日僧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那是一页悲壮的历史!我怀着一颗沉重的心,不由自主地走进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卫国壮举之中……

  一九三八年五月,日寇多次强行从海上登陆都未成功,侵略者遭到抗日军民的迎头痛击后,便动用飞机狂轰滥炸,花果山三元宫大殿西南角倾圮,众僧义愤填膺,发出了怒吼:“出家人出家不出国,日寇毁我佛殿,誓必令其入阿鼻地狱!”

  佛门本是出家弟子四大皆空的净土,但当侵略者残暴地用硝烟炮火燃烧着人世间的太平与祥和时,佛门弟子因此震怒而奋起反击了。

  日军气急败坏,于一九三九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晨,集中兵力三百多人兵分四路围剿花果山三元宫及所有寺庙,向善良的佛门弟子施行疯狂的报复。他们首先闯入玉皇宫,强令住持仁芳法师交出抗日僧人。仁芳法师大声拒绝:“无有。”残暴的日军用刺刀刺死法师,挑出肚肠,尔后冲进三元宫,将正在诵经的德选、绝暄、隆刚、仁益法师绑走,严刑拷打。

  德选法师怒斥日军的暴行:“我等乃佛家子弟,修德为本,普渡众生,心地善良。尔等肆意践踏中华国土,残杀无辜人民,禽兽不如!”

  日军丧心病狂,将九人全部活埋,并放火烧庙。一时间,烈焰熊熊,房倒屋塌,残墙断壁下倒着横七竖八的僧人,鲜血染红了布衣袈裟,残手断臂的古佛神像浸泡在佛门弟子的血泊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三元宫、玉皇宫、武圣庙、九龙庙、茶庵、自在天、长生庵、乌云阁、大悲庵、屏竹社、团圆宫、海天洞、艺松堂等古刹全部在硝烟中化为灰烬。几十辈高僧经营的佛家乐土,几百尊古今珍贵佛像,几千卷内府颁赐之稀世经卷,均毁于日军的野蛮战火之中。

  伫立在义僧碑前,我虔诚地拜谒这些不朽的亡灵。身后有沉重的步履,转身望去,是冯德英先生。他指着写满民族尊严的义僧碑说:“你有责任写写他们。”

  是的,我有责任写写他们!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纸和笔,记住那段历史,警示后人,千万不要忘记那场战争给我们整个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与伤痛。

 

    知识链接

 

 

英勇的和尚们

 

/ 暮云追雪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冬去春来十六载,黄花正年少,腰身壮胆气豪,常练武勤操劳,耕田放牧打豺狼,风雨一肩挑……”这美妙的乐曲仿佛音犹在耳。上个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风靡一时,《牧羊曲》唱遍大江南北。那时我还在念初中,看完电影以后,象大多数少年学子一样,简直有点如痴如醉,一度激起了练好功夫、除暴安良的人生理想。很多同学对少林寺觉远和尚们身怀绝技、抗暴助义的情节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效而仿之,于学习的闲暇起早贪黑地练功、打沙包,个别人甚至想要投奔少林弃文习武。当时的情形的确是这样的。

    “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是实有其历史依据的,有少林寺钟楼前《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可以为证。但电影不可避免地有了不少演义和生发的成分,添加了爱恨情仇、剑影刀光等佐料,也使情节更加曲折离奇。也许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必需吧。不然,也就不可能造就出李连杰这样的一代武术巨星了,也不会使“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不胫而走、家喻户晓了。当然,后来我们这类人大部分都没有练成什么功夫,但是毕竟对和尚们的英勇壮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佛教本是和平的宗教,佛教徒也是和平的使者。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是佛陀本怀的体现。我国的佛教徒历来就有爱国爱教的良好传统。但是在国破家亡的多事之秋,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连众生的生命都没有保障,佛教徒们又怎么去普度众生呢?于是,我们的眼前就不时浮现出一幕幕和尚们上阵杀敌的英勇悲歌,我们的耳畔也一遍遍地回响起和尚们杀贼救国的铿镪话语。

    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八年时间里,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在枪林弹雨之中,到处都有出家人保家卫国、舍命捐躯的身影,其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五台山成立了“和尚连”,长沙佛教徒组建了“志愿抗敌团”投入抗战前线,很多地方都成立了僧侣救护队。江苏龙池山僧恒海组织抗日游击队,自任队长,队员千余,成为著名的抗日和尚司令。19399月,圆瑛大师因积极响应抗日,被日本宪兵投进监狱,致书中国佛学院师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一法师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南岳佛教徒高呼“上马杀贼,下马念佛”。这些爱国僧人的民族气节真是令人钦佩,以至于当时许多人在报纸上疾呼国民“向和尚学习”

   曾在央视一度热播的电视剧《八路军》中,有一个智能和尚参军杀敌的故事。智能原已出家五台山,在佛国净界一心修度,日本鬼子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激怒了这位年轻的和尚重返红尘,他参加八路军后,手刃10余鬼子,一时传为佳话。另一部热播电视剧《亮剑》中,也描写了一位武功高强的和尚魏大勇抗日杀敌的精彩故事。时势造英雄,和尚也能成为抗日的英雄。和尚们抗日的事迹一经文艺作品渲染和演绎,总是那样令人心潮膨湃、荡气回肠。

   让我们再把视角切换到花果山三元宫旁、义僧亭前。上个世纪30年代,这里也曾演出过一幕和尚抗日的壮烈悲歌。19385月,花果山三元宫遭日军飞机轰炸,寺僧们对日寇的暴行义愤填膺,喊出“出家人出家不出国,誓令日寇入阿鼻地狱!”联络山民20余人奋起自卫,多次成功地伏击了搜山日寇。1939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晨,日寇集中300余人施行报复,分四路围剿三元宫及所属寺庙。日军丧心病狂,戳死仁芳法师,绑走德选等4位法师和6位山民,除放走1位山民外,其余全部活埋。几天后,日寇又两次搜山,把三元宫及所属的玉皇宫、九龙庙、屏竹社等13处庙宇全部放火焚烧,无数佛家珍宝顷刻毁于一旦。事隔50余年以后,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在三元宫附近专门兴建了义僧亭,以纪念花果山的这些抗日僧众,教育后人勿忘国耻。

   客观地说,花果山僧众的抗日事迹似乎有些平淡如水、简单无奇,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画角悲鸣,更没有美女爱情,平实得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也许确还有进一步搜集挖掘的必要。但是如你所知,我们所知道的神话又有多少不是凭后人的想象演绎生发的呢?!我想这才是没有罩上神秘炫目光环的本质生活,这才是真实可信的英勇的和尚们的本来面目。艺术当然需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神奇美丽的花果山上曾经发生过的和尚抗日的一幕,不正是一个极好的演义素材吗?!我坚信,哪一天我一定不会吝啬我的“生花妙笔”,据此也来演绎出一部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和尚抗日的新的神话来的!

 

QQ截图20140909133151.jpg

     来源:中国校本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