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红色教育 >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庆阳市红色旅游景区简介

发布时间:2014-12-01

红色景点十二处,其中:南梁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三岔镇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王录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驻地、邓小平纪念馆、三八五旅旅部纪念馆、河莲弯陕甘宁省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遗址、宁县烈士陵园、王孝锡墓址、陇东中学、列宁小学。
    一、南梁革命纪念馆
    南梁革命纪念馆位于我县南梁乡荔园堡村。1929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在陕甘边一带宣传革命真理,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至1933年,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1934年初,在南梁附近的四合台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同年117日,在南梁荔园堡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和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当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边区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和围剿,壮大了革命力量,使根据地由华池扩展到甘肃的合水、庆阳、正宁、宁县和陕西的旬邑、彬县、淳化、耀县、铜川、宜君、黄陵、富县、甘泉、保安、安塞、定边、靖边等十八个县,数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为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提供了稳固的立足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全国唯一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乃至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纪念南梁革命,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198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筹建南梁革命纪念馆,并于1986117日在当年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荔园堡落成。纪念馆占地33.12亩,建筑面积2281平方米。整个建筑气势宏伟,肃穆庄严。前面是10多米高的两层仿古式城门楼,镶嵌着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南梁革命纪念馆馆名。穿过四柱联牌坊门,是一座六角亭,亭内立有南梁革命历史简介碑。后面是高达34.117米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胡耀帮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座东西两壁及背面刻着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杨森、杨琪等608位烈士的英名。纪念碑东侧是显示陕甘边军民英雄气概的白色群雕,西侧是清音楼。最后面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内有革命文物展览室3个,分别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题词,刘志丹等六位烈士的生平简介及部分烈士遗物;再现陕甘边区革命斗争史的文字、绘画、图片及实物;方毅、马文瑞、黄写斌、汪峰等39名中央、省上领导及当年在南梁地区战斗过的老前辈的题词。
    南梁革命纪念馆建成以来,每年接待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以及中小学生近万人次。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启迪后人。199412月被甘肃省委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座落在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位于林镇川、大凤川、豹子川交汇处,群山环抱,林木苍翠,河水环绕,一派北国江南风光。校部旧址现仅存13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了给我军培养大批优秀抗日干部,于19366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1月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总校下设十二个分校,分布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
    抗大第七分校于19417月,以120师教导团为基础组成,1943年春奉命西渡黄河,由山西兴县迁到华池县东华池村。194361日开学,1946620日结业。仅开办了一期,历时仅三个年头。校长彭绍辉。学员4000多人,设三个大队,其中女生队一个。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开荒种地,挖窑洞,烧木炭,纺纱织布,养猪放羊,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经过艰苦劳动和认真学习,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由于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完全改变了驻地面貌,开垦了上万亩良田,栽上了成片果林,修建了整齐宽敞的校部、宿舍、食堂。同时还建了商店、邮局、照像馆等服务设施。不仅完全解决了全体学员的穿衣、吃饭、和学习用具等需要,且有节余,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妄想困死边区军民的臆梦,为革命作出了贡献。19632月、19819月先后两次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
    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位于环县四合原乡东南6公里处,地处群山环抱之间。北接宁夏盐池,东邻陕西定边,自古有鸡鸣听三省之说。
    兴隆山高五千余米,山底有耿家河支流小溪,山上有砖石台阶,山顶依地而就,保存有清代砖木结构古庙宇建筑30余座,第一层以砖石砌成,上镶仿木斗拱,斗拱之上叠涩出檐,券形门洞;第二层收小,硬山顶,四角翘起,上铺瓦栊,上有脊兽。整个建筑群构建奇巧、匠心独具,结构严谨,古朴壮丽。神台上供奉有佛、菩萨、关公等诸神位;庙内始终有和尚主持供奉香火。传说此庙有求必应,十分灵验,远近闻名,声誉极大,所以每年夏历三月三的祖师诞辰日子的前三天,这里总要张罗过庙会,届时,陕甘宁三省的善男信女总是不远万里来此参拜、求神和占卜。
       1935
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来到环县,15日,二、三纵队抄小路取道兴隆山,曾在庙宇内外宿营,除司令部和电台外,战士露宿在外,叶剑英、邓发、蔡树藩、张经武等首长曾在庙宇内神龛下休整。红军一向反对迷信,但又尊重信教自由,对庙内设施秋毫无犯。
   日晨,红军部队离开了兴隆山,他们通过了环县的天桥、华池的艾蒿坟,19日到达了陕北吴旗镇。
      1982
1218日,环县人民政府公布兴隆山古建筑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来,环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不但对庙宇进行了修复,而且开通了柏油马路,架通了10千伏农线路,环境绿化空前良好,被誉为陇东的小崆峒

四、三岔镇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
    三岔镇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位于镇原县城北60公里处的三岔镇茹河北岸高阶台上。1935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三岔曾夜宿于此,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同时给老区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1983年镇原县人民政府将三岔镇毛泽东居住旧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以来,按照科学论证、长远规划、分期开发、恢复原貌的原则,对旧址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维修和开发。目前已完成投资14.5万元,新修道路190,新建围墙170,砖砌崖面800多平方米,加固窑洞5,维修了毛泽东居住旧址3,新建花坛1,绿化、硬化院落和道路1200多平方米。同时搜集整理了红军在镇原战斗生活过的有关资料和革命文物,陈列观瞻,以作纪念。目前居住旧址已成为缅怀历史,继承遗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五、王录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驻地邓小平纪念馆
    王录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邓小平驻地旧址,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
       1936
1121日,山城堡战役结束后,参展的红军各部在陕甘宁盐池、定边、环县等地休整待命。1212西安事变暴发,国民党军政部长、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力主调兵开赴西安,讨伐叛逆,企图扩大内战,乘机取代蒋介石。为了策应西安事变,阻止内战再起,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团奉命由三边地区南下,协同东北军、西北军御敌。行至淳化、耀县、三原时,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部队返回北上。1937222曰,红一团进驻正宁、宁县一带,红一军团团部驻宫河镇北村大地窑,政治部驻宫河镇王录村。
    长期以来,正宁屡遭兵灾匪患,人民深受其苦,红军团到达宫河时,百姓因对红军不了解,纷纷逃离家园,躲进山沟。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在来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之前,身为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教育部队露天宿营,不进农户、不进庙院、不动群众一草木,并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稳定形势、安定民心。通过宣传教育,群众很快对红军有了了解,人们纷纷返回家园,并主动腾出地方让部队居住,邓小平住进了王录村民王度家。
    在王录村居住期间邓小平同志为了做好抗战准备,他一边组织部队修整训练,一边开展政治教育,政治课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讲,他给军民讲授政治经济学原理、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并教军民唱国际歌。当地人民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受到了革命启蒙教育。1937年上半年,刘伯承、萧克带领援西军经过宫河镇时,去王录看望了邓小平,并在王录召开中央一、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
    邓小平同志在王录住了将近5个月,他精干练达、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宣传革命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宫河抗日救国会主任王龙同是王录村人,家距政治部很近,又因工作关系,他多次聆听邓小平同志的教诲,邓小平曾亲笔为他写过一幅对联出言须防开口错,交人只要到头真,该对联一直保存到今。
    邓小平同志在王录居住期间,为革命事业作了许多很有影响的事情。
       1
、发动群众募捐。19372月红一军团到正宁后,由于国民党地方政府从中作梗,部队给养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邓小平同志依靠当地地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募捐抗日军粮。当时政策是有余粮者多捐,无余粮者不捐,绝不动用群众口粮,为了抗日救国,群众纷纷慷慨解囊,民主人士、原国民党正宁县商务会会长张振襄曾自愿捐粮25石,在他的带领下,山河一代富户王培兰、刘运昌等人先后多次给红军募集了大量抗日军粮,特别是1937229日,邓小平同志与时任国民党正宁县县长的朱门共同出据借据向长乐珍庄村穆平辉先生借粮26石,借据为穆平辉先生:本军次此驻扎正宁一带,整理训练,需要粮食,在本军军费未解到以前,决定向先生借粮二十六石,将来按时价由本军政府负责归还,抗日胜利之机,人民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正宁县县长朱门二月二十九日。时隔42年后的19961216日,省政府按照有关规定还本付息一次还给穆家借粮款8.068万元(小麦26石,折合6500公斤,每公斤时价1.40元,共折价9100元。在折价粮款的基础上,按现行银行储蓄存款8年期利率17.1%计付利息,46年共付息71580.60元,本息总计80680.60),这一举动在当地引起极大的反响,维护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声誉,一时被人民群众传为佳话。
        2
、建立地方抗日救国会
    红一军团到正宁后,邓小平就和国民党正宁县县长朱门进行商谈,向朱门和政府工作人员讲解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经过,抗日救国的意义及张、杨的八项主张,并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进步爱国人士建立抗日救国会。当时共建立了罗川、宫河、长乐、山河等四个抗日救国组织,同时他又指导抗日救国组织开展了禁食大烟,解放妇女等多项有影响的事情。
        3
、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地下组织
    红一军团政治部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在驻地群众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地下组织。先后在周家、上冯、牛沟圈、康家、燕家、东里、西里、东山头、南北堡子等地,发展了周富选、周忠仪、刘耀奎等40多名共产党员,并于19375月在宫河王录建立了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这些党员支部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开展了盛况空前的军事体育运动
        1937
5月初,红一军团及属部在宫河镇北头村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军事体育运动会,朱德总司令专程由洛川前来出席开幕式。比赛项目有列队、刺杀、投弹、木马、平台、单双杠、长跑、跳高、体操、篮球、马术等,尤其是骑兵的马术表演特别引人注目。7天后,举行了运动会闭幕式,朱总司令和红一军团首长左权、聂荣臻、孙毅、邓小平等向成绩优胜者颁发了奖状,并作了重要讲话。运动会期间,部队文艺队晚间演出了精彩的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如流亡三部曲、话报剧请放下你的鞭子劝丈夫等感人至深,这一盛况空前的军事体育运动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年76岁、时年9岁的宫河村五组老人王忠汉至今还清楚的记得演出的每一个小节目,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他总是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1937
7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8月上旬,红一军团奉命撤离正宁,开往陕西三原改编,奔赴抗日前线作战。队伍开拨前,在罗川城举行了抗日誓师大会,师长杨成武做了重要讲话,他慷慨陈词,论理透彻,极大的鼓舞了士气。邱立山代表正宁人民为了表示抗日决心,将一面绣有抗日先锋的大旗赠给了红一师。
    邓小平同志在王录虽然只居住了短短的五个月,但他把革命的火种带到了正宁,使革命事业在正宁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以他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激励、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正宁人民为抗战事业、解放大业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或正在做出着巨大的贡献,这是极其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和永远记忆的。
   六、三八五旅旅部纪念馆
      1937
芦沟桥事变后,国民党迫于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压力,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同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决定,改编中国工农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全军辖三个师,三八五旅属一二九师,旅长王维舟、副旅长耿飙,193710月奉命脉进驻庆城,19458月撤离。三八五旅在庆城驻防的8年里,在各地驻军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给蓄意制造摩擦的国民党军队以有力的打击,取得了反摩擦斗争的胜利。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陇东驻军的经济封锁,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为解决部队信宿问题,王维舟、耿飙亲自动手,带领战士挖窖洞119孔,建营房400多间,办工厂13处,开荒种地34000亩,不但部队自给自足,而且帮助庆城困难群众,与庆阳人民结下了鱼水之情,有力的保卫了延安和支援了抗日战争,三八五旅初到庆城的旧址和后来自己修建的窑洞指挥部旧址保存基本完好,且两地均在庆城待开发区域之内,有建设纪念馆足够的空间,该项目既是缅怀革命前辈,永远铭记他们誓死奋战、保家卫国的精神,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向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庆城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意义重大。
    七、列宁小学遗址
    列宁小学是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同志委派边区文化委员蔡子伟于19343月,在南梁荔园堡村转咀子办起的陕甘边第一所红色学校。初期,霍建德任校长,高敏珍、妇女委员长张景文先后任教员,当时的校园有瓦房九间,土窑三孔,学区辖白马庙、玉皇庙、荔园堡、山庄、林镇等村镇,设一、二、三个年级,有学生三、四十人。学校白手起家,泥土台当桌凳,石板作黑板,自编教材,开设国语、算术、体育、歌咏等课程。课本及笔墨纸张由政府供给,学生伙食自理。1935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进犯南梁,被迫停办。
    七十年后的今天,时移境迁,昔日列宁小学的房舍只留下土窑一孔及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其余建筑均倒塌。一九六三年省教育厅拨款在原址重修平房六间,1986年更名为列宁学校并成为一所初级中学,学校占地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扩大到1280平方米,现有图书室、阅览室,物理、化学实验及综合实验教室等,教学设施齐全,校园达到六配套标准。建校七十多年来,为党和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曾作出了重大贡献。19632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环县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纪念馆简介
     河连湾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环县腹地,这里山川交错、河谷纵横,险要的地势决定了它,自古都乃兵家常争之地。
        1935
10月,我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经过这里,14日晚上,毛主席就在这里宿营过夜;19366月,红军西征解放了环县,拓展了包括顶旺、预海等纵横200多公里的新区,7月,刚刚新建的中共陕甘宁省委、省政府即由陕北洛河川迁址我河连湾,李富春任省委书记,马锡五任省主席。从此,河连湾就成了陕甘宁省的政治军事活动中心,亦成为组织和领导陕甘宁省各县人民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的大本营。193611月,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决战山城堡。将胡宗南部78232旅和234旅的3个兵团全部歼灭,彻底粉碎了长征以来国民党反动派对于我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年7月和9月,斯诺先生两次来到这里,现场采访,遂将无限的崇敬和惊奇写进了《西行漫记》中;接下来的岁月里,省委、省政府组织发动数千名青年参军参战、启动实施了开天辟地的妇女解放运动、筹谋了数万的粮食、衣被等军需给养红军……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行革命史,流芳后世人。河连湾以其光荣的革命历史成了陇东黄土高原上享有辉煌殊誉的革命圣地之一。19632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这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以来,国家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对此进行了改、扩修葺工程。目前,这座史迹铮铮的革命旧迹纪念馆,早已成为了一块具有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提高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意识教育的不朽平台,亦成为了一处远近闻名的红色革命旅游圣地。红色景点十二处,其中:南梁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三岔镇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王录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驻地、邓小平纪念馆、三八五旅旅部纪念馆、河莲弯陕甘宁省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遗址、宁县烈士陵园、王孝锡墓址、陇东中学、列宁小学。
    一、南梁革命纪念馆
    南梁革命纪念馆位于我县南梁乡荔园堡村。1929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在陕甘边一带宣传革命真理,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至1933年,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1934年初,在南梁附近的四合台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同年117日,在南梁荔园堡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和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当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边区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和围剿,壮大了革命力量,使根据地由华池扩展到甘肃的合水、庆阳、正宁、宁县和陕西的旬邑、彬县、淳化、耀县、铜川、宜君、黄陵、富县、甘泉、保安、安塞、定边、靖边等十八个县,数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为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提供了稳固的立足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全国唯一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乃至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纪念南梁革命,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198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筹建南梁革命纪念馆,并于1986117日在当年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荔园堡落成。纪念馆占地33.12亩,建筑面积2281平方米。整个建筑气势宏伟,肃穆庄严。前面是10多米高的两层仿古式城门楼,镶嵌着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南梁革命纪念馆馆名。穿过四柱联牌坊门,是一座六角亭,亭内立有南梁革命历史简介碑。后面是高达34.117米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胡耀帮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座东西两壁及背面刻着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杨森、杨琪等608位烈士的英名。纪念碑东侧是显示陕甘边军民英雄气概的白色群雕,西侧是清音楼。最后面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内有革命文物展览室3个,分别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题词,刘志丹等六位烈士的生平简介及部分烈士遗物;再现陕甘边区革命斗争史的文字、绘画、图片及实物;方毅、马文瑞、黄写斌、汪峰等39名中央、省上领导及当年在南梁地区战斗过的老前辈的题词。
    南梁革命纪念馆建成以来,每年接待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以及中小学生近万人次。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启迪后人。199412月被甘肃省委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座落在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位于林镇川、大凤川、豹子川交汇处,群山环抱,林木苍翠,河水环绕,一派北国江南风光。校部旧址现仅存13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了给我军培养大批优秀抗日干部,于19366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1月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总校下设十二个分校,分布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

抗大第七分校于19417月,以120师教导团为基础组成,1943年春奉命西渡黄河,由山西兴县迁到华池县东华池村。194361日开学,1946620日结业。仅开办了一期,历时仅三个年头。校长彭绍辉。学员4000多人,设三个大队,其中女生队一个。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开荒种地,挖窑洞,烧木炭,纺纱织布,养猪放羊,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经过艰苦劳动和认真学习,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由于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完全改变了驻地面貌,开垦了上万亩良田,栽上了成片果林,修建了整齐宽敞的校部、宿舍、食堂。同时还建了商店、邮局、照像馆等服务设施。不仅完全解决了全体学员的穿衣、吃饭、和学习用具等需要,且有节余,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妄想困死边区军民的臆梦,为革命作出了贡献。19632月、19819月先后两次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
    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位于环县四合原乡东南6公里处,地处群山环抱之间。北接宁夏盐池,东邻陕西定边,自古有鸡鸣听三省之说。
    兴隆山高五千余米,山底有耿家河支流小溪,山上有砖石台阶,山顶依地而就,保存有清代砖木结构古庙宇建筑30余座,第一层以砖石砌成,上镶仿木斗拱,斗拱之上叠涩出檐,券形门洞;第二层收小,硬山顶,四角翘起,上铺瓦栊,上有脊兽。整个建筑群构建奇巧、匠心独具,结构严谨,古朴壮丽。神台上供奉有佛、菩萨、关公等诸神位;庙内始终有和尚主持供奉香火。传说此庙有求必应,十分灵验,远近闻名,声誉极大,所以每年夏历三月三的祖师诞辰日子的前三天,这里总要张罗过庙会,届时,陕甘宁三省的善男信女总是不远万里来此参拜、求神和占卜。

1935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来到环县,15日,二、三纵队抄小路取道兴隆山,曾在庙宇内外宿营,除司令部和电台外,战士露宿在外,叶剑英、邓发、蔡树藩、张经武等首长曾在庙宇内神龛下休整。红军一向反对迷信,但又尊重信教自由,对庙内设施秋毫无犯。
    日晨,红军部队离开了兴隆山,他们通过了环县的天桥、华池的艾蒿坟,19日到达了陕北吴旗镇。

19821218日,环县人民政府公布兴隆山古建筑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来,环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不但对庙宇进行了修复,而且开通了柏油马路,架通了10千伏农线路,环境绿化空前良好,被誉为陇东的小崆峒
    四、三岔镇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
    三岔镇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位于镇原县城北60公里处的三岔镇茹河北岸高阶台上。1935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三岔曾夜宿于此,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同时给老区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1983年镇原县人民政府将三岔镇毛泽东居住旧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以来,按照科学论证、长远规划、分期开发、恢复原貌的原则,对旧址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维修和开发。目前已完成投资14.5万元,新修道路190,新建围墙170,砖砌崖面800多平方米,加固窑洞5,维修了毛泽东居住旧址3,新建花坛1,绿化、硬化院落和道路1200多平方米。同时搜集整理了红军在镇原战斗生活过的有关资料和革命文物,陈列观瞻,以作纪念。目前居住旧址已成为缅怀历史,继承遗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五、王录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驻地邓小平纪念馆
    王录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邓小平驻地旧址,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
       1936
1121日,山城堡战役结束后,参展的红军各部在陕甘宁盐池、定边、环县等地休整待命。1212西安事变暴发,国民党军政部长、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力主调兵开赴西安,讨伐叛逆,企图扩大内战,乘机取代蒋介石。为了策应西安事变,阻止内战再起,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团奉命由三边地区南下,协同东北军、西北军御敌。行至淳化、耀县、三原时,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部队返回北上。1937222曰,红一团进驻正宁、宁县一带,红一军团团部驻宫河镇北村大地窑,政治部驻宫河镇王录村。
    长期以来,正宁屡遭兵灾匪患,人民深受其苦,红军团到达宫河时,百姓因对红军不了解,纷纷逃离家园,躲进山沟。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在来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之前,身为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教育部队露天宿营,不进农户、不进庙院、不动群众一草木,并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稳定形势、安定民心。通过宣传教育,群众很快对红军有了了解,人们纷纷返回家园,并主动腾出地方让部队居住,邓小平住进了王录村民王度家。
    在王录村居住期间邓小平同志为了做好抗战准备,他一边组织部队修整训练,一边开展政治教育,政治课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讲,他给军民讲授政治经济学原理、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并教军民唱国际歌。当地人民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受到了革命启蒙教育。1937年上半年,刘伯承、萧克带领援西军经过宫河镇时,去王录看望了邓小平,并在王录召开中央一、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
    邓小平同志在王录住了将近5个月,他精干练达、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宣传革命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宫河抗日救国会主任王龙同是王录村人,家距政治部很近,又因工作关系,他多次聆听邓小平同志的教诲,邓小平曾亲笔为他写过一幅对联出言须防开口错,交人只要到头真,该对联一直保存到今。
    邓小平同志在王录居住期间,为革命事业作了许多很有影响的事情。
       1
、发动群众募捐。19372月红一军团到正宁后,由于国民党地方政府从中作梗,部队给养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邓小平同志依靠当地地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募捐抗日军粮。当时政策是有余粮者多捐,无余粮者不捐,绝不动用群众口粮,为了抗日救国,群众纷纷慷慨解囊,民主人士、原国民党正宁县商务会会长张振襄曾自愿捐粮25石,在他的带领下,山河一代富户王培兰、刘运昌等人先后多次给红军募集了大量抗日军粮,特别是1937229日,邓小平同志与时任国民党正宁县县长的朱门共同出据借据向长乐珍庄村穆平辉先生借粮26石,借据为穆平辉先生:本军次此驻扎正宁一带,整理训练,需要粮食,在本军军费未解到以前,决定向先生借粮二十六石,将来按时价由本军政府负责归还,抗日胜利之机,人民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正宁县县长朱门二月二十九日。时隔42年后的19961216日,省政府按照有关规定还本付息一次还给穆家借粮款8.068万元(小麦26石,折合6500公斤,每公斤时价1.40元,共折价9100元。在折价粮款的基础上,按现行银行储蓄存款8年期利率17.1%计付利息,46年共付息71580.60元,本息总计80680.60),这一举动在当地引起极大的反响,维护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声誉,一时被人民群众传为佳话。
      2
、建立地方抗日救国会
    红一军团到正宁后,邓小平就和国民党正宁县县长朱门进行商谈,向朱门和政府工作人员讲解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经过,抗日救国的意义及张、杨的八项主张,并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进步爱国人士建立抗日救国会。当时共建立了罗川、宫河、长乐、山河等四个抗日救国组织,同时他又指导抗日救国组织开展了禁食大烟,解放妇女等多项有影响的事情。
      3
、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地下组织
    红一军团政治部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在驻地群众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地下组织。先后在周家、上冯、牛沟圈、康家、燕家、东里、西里、东山头、南北堡子等地,发展了周富选、周忠仪、刘耀奎等40多名共产党员,并于19375月在宫河王录建立了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这些党员支部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开展了盛况空前的军事体育运动
     1937
5月初,红一军团及属部在宫河镇北头村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军事体育运动会,朱德总司令专程由洛川前来出席开幕式。比赛项目有列队、刺杀、投弹、木马、平台、单双杠、长跑、跳高、体操、篮球、马术等,尤其是骑兵的马术表演特别引人注目。7天后,举行了运动会闭幕式,朱总司令和红一军团首长左权、聂荣臻、孙毅、邓小平等向成绩优胜者颁发了奖状,并作了重要讲话。运动会期间,部队文艺队晚间演出了精彩的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如流亡三部曲、话报剧请放下你的鞭子劝丈夫等感人至深,这一盛况空前的军事体育运动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年76岁、时年9岁的宫河村五组老人王忠汉至今还清楚的记得演出的每一个小节目,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他总是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1937
7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8月上旬,红一军团奉命撤离正宁,开往陕西三原改编,奔赴抗日前线作战。队伍开拨前,在罗川城举行了抗日誓师大会,师长杨成武做了重要讲话,他慷慨陈词,论理透彻,极大的鼓舞了士气。邱立山代表正宁人民为了表示抗日决心,将一面绣有抗日先锋的大旗赠给了红一师。
    邓小平同志在王录虽然只居住了短短的五个月,但他把革命的火种带到了正宁,使革命事业在正宁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以他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激励、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正宁人民为抗战事业、解放大业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或正在做出着巨大的贡献,这是极其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和永远记忆的。
   六、三八五旅旅部纪念馆
     1937
芦沟桥事变后,国民党迫于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压力,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同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决定,改编中国工农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全军辖三个师,三八五旅属一二九师,旅长王维舟、副旅长耿飙,193710月奉命脉进驻庆城,19458月撤离。三八五旅在庆城驻防的8年里,在各地驻军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给蓄意制造摩擦的国民党军队以有力的打击,取得了反摩擦斗争的胜利。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陇东驻军的经济封锁,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为解决部队信宿问题,王维舟、耿飙亲自动手,带领战士挖窖洞119孔,建营房400多间,办工厂13处,开荒种地34000亩,不但部队自给自足,而且帮助庆城困难群众,与庆阳人民结下了鱼水之情,有力的保卫了延安和支援了抗日战争,三八五旅初到庆城的旧址和后来自己修建的窑洞指挥部旧址保存基本完好,且两地均在庆城待开发区域之内,有建设纪念馆足够的空间,该项目既是缅怀革命前辈,永远铭记他们誓死奋战、保家卫国的精神,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向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庆城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意义重大。

七、列宁小学遗址

列宁小学是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同志委派边区文化委员蔡子伟于19343月,在南梁荔园堡村转咀子办起的陕甘边第一所红色学校。初期,霍建德任校长,高敏珍、妇女委员长张景文先后任教员,当时的校园有瓦房九间,土窑三孔,学区辖白马庙、玉皇庙、荔园堡、山庄、林镇等村镇,设一、二、三个年级,有学生三、四十人。学校白手起家,泥土台当桌凳,石板作黑板,自编教材,开设国语、算术、体育、歌咏等课程。课本及笔墨纸张由政府供给,学生伙食自理。1935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进犯南梁,被迫停办。
   七十年后的今天,时移境迁,昔日列宁小学的房舍只留下土窑一孔及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其余建筑均倒塌。一九六三年省教育厅拨款在原址重修平房六间,1986年更名为列宁学校并成为一所初级中学,学校占地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扩大到1280平方米,现有图书室、阅览室,物理、化学实验及综合实验教室等,教学设施齐全,校园达到六配套标准。建校七十多年来,为党和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曾作出了重大贡献。19632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环县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纪念馆简介
   河连湾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环县腹地,这里山川交错、河谷纵横,险要的地势决定了它,自古都乃兵家常争之地。
      1935
10月,我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经过这里,14日晚上,毛主席就在这里宿营过夜;19366月,红军西征解放了环县,拓展了包括顶旺、预海等纵横200多公里的新区,7月,刚刚新建的中共陕甘宁省委、省政府即由陕北洛河川迁址我河连湾,李富春任省委书记,马锡五任省主席。从此,河连湾就成了陕甘宁省的政治军事活动中心,亦成为组织和领导陕甘宁省各县人民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的大本营。193611月,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决战山城堡。将胡宗南部78232旅和234旅的3个兵团全部歼灭,彻底粉碎了长征以来国民党反动派对于我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年7月和9月,斯诺先生两次来到这里,现场采访,遂将无限的崇敬和惊奇写进了《西行漫记》中;接下来的岁月里,省委、省政府组织发动数千名青年参军参战、启动实施了开天辟地的妇女解放运动、筹谋了数万的粮食、衣被等军需给养红军……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行革命史,流芳后世人。河连湾以其光荣的革命历史成了陇东黄土高原上享有辉煌殊誉的革命圣地之一。19632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这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以来,国家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对此进行了改、扩修葺工程。目前,这座史迹铮铮的革命旧迹纪念馆,早已成为了一块具有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提高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意识教育的不朽平台,亦成为了一处远近闻名的红色革命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