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04
★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
★首创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创造性地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
★制定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部土地法
今视网讯 这就是井冈山,永远的圣地。雄伟的井冈山,连着中国共产党和辉煌的历史;永远的井冈山,写满井冈儿女的光荣与理想。
●道路——以农村为落脚点包围城市
1927年8月1日夜,一阵枪声划破南昌城的宁静。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率2万余人起义。
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大大小小的起义,后来都遭到了挫折。
鲜血,催生共产党人迅速成长。
秋收起义部队在向长沙进发的行动中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9月19日晚,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齐集浏阳文家市,部队已由秋收暴动时的5000余人减少至1500余人。
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议。经过争论,会议同意毛泽东关于放弃进攻长沙的主张,决定工农革命军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另图发展。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农村进军。
●军魂——三湾改编开始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
1927年9月29日,参加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一路行军和作战,伤员不断增加,再加上疟疾流行,少数伤病员因缺乏医药而死在路旁;掉队、离队的人越来越多;部队中党的各级组织没有普遍建立,无法开展政治思想工作,部队减员至不足1000人,有的团、营甚至到了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地步。
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确定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废除打骂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官兵平等,待遇一样,长官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参加对部队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军官要受它的监督。
●扎根——“三大任务”要求红军不光要打仗
从南昌起义到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由旧军队、工农组织起来的人民军队,最初仍保留了诸多旧军队的特点,比如部队只管打仗等。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攻克茶陵县城,建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政权。但是,打下茶陵后,在一个多月中并没有做群众工作,每天的活动还只是“三操两讲”和两点名。
在总结茶陵战斗的大会上,毛泽东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第一是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是打土豪、筹款子;第三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几个月后,经过教育争取,井冈山当地武装袁文才、王佐所部正式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
在井冈山下参加红军的袁林老人曾回忆,工农兵革命军每到一地,都要通过访贫问苦、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打土豪,分田地”。
1928年三四月间,毛泽东率领工农兵革命军在酃县的中村和桂东的沙田,开展了插牌分田。随后,边界党和政府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分配,得到当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
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曾写道: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就是井冈山斗争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内容之一。
●游击——“十六字诀”奠定以少胜多战术
沿用当时苏联模式攻打大城市失败后,转移到罗霄山脉的红军面临的是一系列挑战——无论是安家立足还是开展群众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打仗。
如果不能在战斗中生存下来,那么一切革命的理想都将是空想。当人数、枪支和弹药都完全不足以支撑任何一场正规战的时候,一种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战术就成为了必须。
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朱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
5月中旬,赣军5个团在第27师师长杨如轩率领下攻占永新,向宁冈进攻。朱德、王尔琢率第4军主力,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在草市坳全歼赣军第79团后,乘胜奔袭,在当天正午第二次收复永新城,杨如轩带伤逃回吉安,赣军对井冈山的第三次“进剿”被粉碎。
6月下旬,赣军以第9师师长杨池生部为主力,杨如轩为前线总指挥,以5个团占领永新。湘军吴尚部也出动3个团向酃县、茶陵逼近,配合赣军的进攻。红四军以小部钳制湘军,集中主力打击赣军。在朱德和陈毅、王尔琢分别率领下,6月23日红四军在新、老七溪岭和龙源口歼灭赣军1个团、击溃两个团、缴枪千余支,第三次占领永新城,击破了赣军的第四次“进剿”。根据地军民奔走相告:“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1930年冬,蒋介石调集10万人马向赣南闽西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红军主力3万余人举行反“围剿”誓师大会,毛泽东亲自为大会撰写了一副对联“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中操胜券”。
永远的井冈山精神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
1965年,毛泽东36年后重上井冈山,在山上住了8天,并写下了著名词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005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北路6号落成并开学。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陆续来这里接受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教育和洗礼。
2007年十月,在满目葱茏的井冈山茨坪,一座宏伟壮丽的标志性建筑依山面水,临挹翠湖与革命旧址群遥遥相望,那寓意深刻、设计别致的红色屋顶,在阳光辉映下分外夺目,似风展红旗,鲜艳如画。这座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落成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金晓明)
来源:今视网—都市消费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