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红色教育 > 井冈山斗争时期

井冈山斗争时期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井冈山上鲜为人知的故事:井冈山上双雄相会

发布时间:2014-11-04

  今视网讯 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大会在井冈山茨坪体育馆隆重举行。井冈山斗争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然而,井冈山上一些散发着动人光彩的故事,例如,比毛泽东更早在井冈山上安营扎寨的“袁王”故事、“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由来、“十六字决”游击战术的归纳总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鲜为人知。

  井冈山双雄助力毛泽东

  双雄相会 井冈山结义

       袁文才和王佐,均出生于1898年井冈山下的贫苦农民家庭中。两人都有相似的经历,袁文才深受土籍豪绅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在青年时代毅然参加了“马刀队”。童年时的王佐靠给地主放牛和伐木烧炭维持生计。15岁时改学裁缝,学艺过程中,又投靠了当地有名的拳师王冬文,练就一身武艺。自1922年夏就自立门户,劫富济贫。1925年,王佐受人陷害,遂投奔袁文才,两人慕名已久,志同道合,又都是客籍人,遂结拜为“老庚”。

       从此,袁文才雄踞山下,王佐虎盘山上,两人成了湘赣边界威名赫赫的地方首领。

  毛泽东徒手进山会见袁文才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遭重挫后,毛泽东决定率领起义军余部向井冈山地区转移。毛泽东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后,给袁文才送去一信,袁文才接到信后,即派在他身边工作的陈慕平,随同中共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去三湾见毛泽东。经龙超清介绍,毛泽东于10月3日率工农革命军到达宁冈古城,主持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了在井冈山立足和对袁文才、王佐这两支农民自卫军采取团结合作的方针,排除了某些人想把袁、王部队吃掉的主张。

       会后,毛泽东只带几名随从人员,徒手进山,在东源的大仓村会见了袁文才,向袁介绍了当时的形势和工农革命军的宗旨和任务,袁文才听后深受教育和感动,消除了原来对工农革命军的疑虑。此后不久,毛泽东率部队到达宁冈茅坪时,龙超清、袁文才召集群众大会,热情欢迎毛泽东。同时动员在井冈山上的王佐与工农革命军合作。10月24日,工农革命军到达大井村,王佐盛情款待。从此,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顺利地进驻了井冈山。同时,袁文才大义灭亲,清除了个别恶习不改甚至企图刺杀毛泽东的人。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慰问“袁王”遗孀

       “左”倾错误政策、土客两家之争,袁文才和王佐因此被害,是红军历史上一幕令人沉痛的悲剧。直至全国解放后,中共江西省委才作出平反决定,追认袁文才、王佐为烈士。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曾接见了袁文才、王佐的妻子,表达了对袁文才、王佐的怀念之情。

      但此事长期鲜为人知。

  “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由来

  “雷打石”上宣布“三项纪律”
    
       初上井冈山,毛泽东便向部队提出了“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在上井冈山途中,毛泽东亲眼目睹了部队无纪律的情形。秋天,正是山里红薯成熟的季节,行军路上,战士们又饥又渴,看见路边诱人的红薯,毫不犹豫地连苗拔出,用袖子胡乱揩去泥巴,便塞到了嘴里。

      毛泽东当时并未说什么,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时,一路上苦思冥想。一直到要和王佐会面的1927年10月24日早晨,也就是上井冈山的前三天,毛泽东站在井冈山的荆竹山雷打石上首次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

       当时,工农革命军可算是一支疲惫之师了。自从秋收起义失利以来,整整两个月了,部队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睡过一个好觉。如今听说到井冈山能歇歇脚,大家都很高兴。毛泽东抓住大家的这个心理,说:“我们就要上井冈山了,要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是建立不起来的。”

       在这块被写进了军史的普通石头上,毛泽东扳着手指,讲了最早的三条:“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农民一个红薯。”自从宣布这三条后,拿群众红薯的事情就没再发生过。

  遂川县李家坪与百姓“约法六章”
  
      然而,1928年初,当工农革命军攻进遂川县城时,又出现了新的情况:部队将小商小贩的货物统统没收,甚至连药铺里卖药的激科也拿走了。接着,在遂川县的草林圩,又有当地的老百姓向毛泽东提意见:“工农革命军好是好,可是,他们借了我们的门板去睡觉,还回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块,我家的门板是斗榫的,斗不上号,害得我找门板找了几天。还有啊,战士们睡觉用过的稻草遍地都是,成了牛栏了。”

      1928年1月24日,在遂川县城李家坪,毛泽东向部队提出了六个要注意的问题:“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要和气;四、买卖要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毛泽东又特别说了一段类似绕口令的话来解释:“损坏老百姓的东西,一定要赔偿。虽说打破了旧缸赔新缸,新缸不如旧缸光,但是赔了总比不赔好。”

      三项纪律、六项注意颁布的结果是:看到工农革命军来了,老百姓不再跑到山上去躲起来了。

  打出来的“十六字诀”

  打仗不做蚀米的买卖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游击战术的由来,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上的斗争分不开。1927年12月,毛泽东在茶陵与战士们笑谈战术,说了一段极精彩的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按照这个战术,毛泽东在井冈山很少做蚀本的买卖。

  初步总结“十二字秘诀”

      随着战斗的频繁增多,毛泽东对游击战术也逐渐开始了从实战到理论的升华。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县城。回顾上井冈山以来两个多月的战斗历程,毛泽东在五华书院召开的前委和遂川、万安两县委的联席会议上,对万安的同志面授机宜:“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出来的“十二字秘诀”。然而,这以前,虽然也有几次战斗,但毕竟只是小打小闹,毛泽东一直没有机会很好地让他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六字诀”出游击战术

      据有老红军回忆:草市坳战斗后,红军再占永新,几天后,毛泽东在永新城召开干部会议。结合红军的战法,毛泽东旁征博引,大讲古今中外的战例(看来毛泽东那么急欲得到一部《三国演义》,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正是在这次会上,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推出了十六字诀,他说:“白军强大,红军弱小,我们以弱斗强,只能采用游击战术。什么叫游击战术?简单扼要地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这是井冈山自1927年到1929年三年游击战术的一次大汇总。毛泽东对从井冈山创造出来的十六字诀珍爱至极。1930年的冬天,蒋介石调集十万“国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在三万主力红军的反“围剿”誓师大会上,毛泽东亲自拟就一副楹联,同时,不忘在楹联中嵌入“十六字诀”: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中操胜券。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又一次次地检验了十六字诀,并且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肖立武)

       来源:今视网—都市消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