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团结 > 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门巴族:大峡谷中的绚烂生活

发布时间:2014-11-24

 门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在藏语中,门隅的意思是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区。这个平原地区处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雅鲁藏布江在林芝、墨脱一带急转直下,形成了土壤肥沃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适合各种动植物生长,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门隅和墨脱的占地面积各约为一万平方公里,都被重重山峦包围着,与外界隔绝。在神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中,门巴族世代生活在世外桃源里。

  让佛教徒向往的地方

  门巴,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是藏族人对他们的称呼。部分门巴人也自称竹巴,因为他们住的地方叫竹隅。过去,由于门巴族人对外交通十分困难,所以很难跟外界往来。门巴族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连佛教徒都把他们的聚居地称为隐密的地区,心向往之。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开始生活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早在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疆域就已经拓展到这里。13世纪时,元朝侵占了这一地区,将更强大的政治势力融入至此。14世纪至15世纪,藏传佛教中的帕竹噶举派将此作为本派的世袭领地。到了17世纪,五世达赖派人到门隅地区弘扬黄教,扩建了达旺寺,从此开始了对这一地区的长期统治。

  作为喜马拉雅地区的土著人,门巴族在千年的发展史中大量吸收、融合了藏族文化,其政治、经济、宗教、服饰、饮食等方面都受藏族文化的影响。门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基本上通用藏文。由于沿用藏历,门巴族的节日与藏族相同。门巴族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种植水稻,有时也会集体狩猎。

  门巴族人说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布在错那县勒布区和墨脱县德兴区文浪乡以及门达旺地区的门巴族,人数较多,语言使用较广,讲一种语言,他们管这种语言叫门巴语;分布在墨脱县境内和林芝县东久区的门巴族,人数较少,讲另一种语言,他们自称为仓拉语。门巴族人由于生活在西藏地区,和藏族人交往密切,所以多通藏语。

  神鬼处处万物有灵

  门巴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藏传佛教。原始宗教又叫苯教,是一种原始的巫教,流行于民间,是门巴族固有的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门巴族人崇拜自然,相信神灵无所不在,得罪鬼神就是造罪,将所有病痛和灾祸都归结为鬼神对人的惩罚。

  门巴族的各种巫师在作法仪式和内容上差异很大。登龙坎、把窝和苯波主要负责送鬼,由男子充任,而觉母和把莫是女巫,专事请神。为人送鬼的登龙坎作法时不使用法器和服饰,他们注重的是杀牲祭祀。觉母作法请神时,双肩披红布,头饰一种叫做冗浪的圆形银饰物,面前摆满祭品。

  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噶举派和格鲁派在门巴族中都有影响,其中宁玛派和格鲁派影响最大。宁玛派俗称红教,是一个组织涣散,教法不统一的教派。该派的教徒可以娶妻、居家、参加劳动,教律不严。特别是它吸收了一部分原始苯教的内容,与分散在民间的苯教活动在某些方面比较接近,易为本来信仰原始宗教的门巴族人接受。现在,门巴族的许多村寨都有宁玛派的小庙,里面往往住着一二十个喇嘛。

  格鲁派俗称黄教,其在门巴族的传播与格鲁派的一位最高活佛”——达赖六世密不可分的。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人,他留下的不朽诗集《仓央嘉措情歌集》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至今,门巴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仓央嘉措的神奇传说。

  婚变重婚

  门巴族在婚俗方面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婚礼期间,女家客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权百般挑剔男家,甚至闹一场婚变,直到达到让男家赔礼道歉、敬钱献物的目的。女方家人满意了,婚礼才算成功。

  结婚当日,男家早早就派出迎亲队伍去女家迎亲。按照门巴族的习俗,新郎是不亲自来迎亲的。迎亲人到了女方家中,要向新娘父母及亲戚献哈达、敬酒、道吉祥,然后催促新娘启程。三道酒门关是门巴族的特有习俗,也是婚礼的第一关。男方迎亲人能否顺利通过、经受住女方家的刁难,直接关系到整个婚礼的成败。

  第一道酒摆设在新娘家的村口。当迎亲队伍过来时,恭候在路旁的能言善辩的敬酒人赶忙敬酒,而女方客人对此通常不予理会。这时,敬酒人就会尽力夸赞新娘的美丽,当然也不会忘记夸奖客人的美德。他们还会唱起动听的萨玛酒歌,再次恭敬地给客人献酒。女方客人如果喝了酒,第一道酒门关就算顺利通过。第二道酒是在男方和女方两家中间的地段摆设的,由另一批专门选定的人恭迎敬献。第三道酒则是在男方家的村边摆设。如果三道酒门关都顺利通过,婚礼就大有希望成功了。

  婚礼期间,新娘的舅舅是最受看重的人。他可以在婚礼上找茬闹事,刁难男家,等到得到财物再露出笑颜。当婚礼进行到第三天,女方客人要回家了。在这婚礼即将结束的时刻,新娘母亲会突然戏剧性地要带走女儿。女家客人蜂拥而上,试图拉走新娘,上演一出婚变的闹剧。男家则会追上去抢夺,与女方家人理论。最后,需由媒人进行调解,才能由男家把新娘带回去。至此,这种奇特的婚礼才宣告结束。

  一场婚礼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一个家庭的诞生。门巴族的家庭有一夫一妻制,一妻多夫制和一夫多妻制三种形式。一夫一妻制家庭是门巴族社会的主要家庭形式,在一夫一妻制家庭中,有相当数量的招赘家庭。在门巴族观念上,的含义没有区别,招赘婚其渊源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妻方居住婚的发展和演变。

  一夫多妻制家庭多数出现在赘婚家庭。入赘姐姐后,又与成年妹妹同居,形成姐妹共夫的家庭。只有个别人是属家庭富裕,或妻子不育才有再娶一妻的现象。一妻多夫制家庭,主要是兄弟共妻,其次是朋友共妻两种。兄弟共妻是长兄娶妻之后,弟弟与嫂同居,形成一妻多夫的家庭。长兄是主夫,不管生父是谁,子女都称父辈的长兄为阿爸,而叫父辈的诸弟为叔。朋友共妻多属劳动力弱的家庭,夫妻同意招进一人组成朋友共妻的家庭。有的是来帮助劳动的朋友,与妻有了关系,形成共妻家庭。多夫制和多妻制这两种婚姻形式,均植根于原始群婚制。

  火葬、天葬和水葬

  土葬是门隅门巴族的一种古老葬俗,但随着佛教在门隅地区的传播发展,现在门隅门巴族主要实行的是火葬、天葬和水葬。

  火葬和天葬多半是在喇嘛或富裕户中才能实行的,一般百姓普遍行水葬。如果是婴儿早夭,有的家庭会在木桶里面装进干沙,把婴儿尸体用盐水处理后置于桶内,放在住房顶层的角楼上,数年后再水葬。

  墨脱门巴族普遍沿袭土葬,这与苯教信仰有直接关系。人死后,其家人会将尸体捆作胎儿状,放置在室内二至三日。灵位设置好后,家人用玉米等粮食磨的面做成一个人骑虎的模型,将其放在亲人的灵前进行供奉。所供物品还有食物、衣服和用具等。这些都做好了,家人会请喇嘛来为亡者念经,超度其亡灵。喇嘛念完经之后,会择定出具体的时辰和方法,为亡者安排出殡。

  出殡时,家人先把面人模型抛到室外,然后在必经之路和村后的三岔路口抛散小石子,以此种方式辟邪驱鬼。下葬时要先挖一个圆形的深坑,把尸体蹲放在里面,将死者生前所用过的主要衣物及其喜爱的物件一并随葬。

  墨脱门巴族也实行火葬和水葬。有的门巴人还会享受先行土葬,一年后再行火葬的待遇。具体的做法是在埋葬的时候,坑顶用木板来遮盖,再在木板上面堆土。准备火葬前夕,亡者家人会取出尸骨,火化完成之后,将骨灰与泥土拌匀,做成一个个的锥形塔,然后把它放在村旁的叫做叉康的专门用来存放泥塔的房子里。

  墨脱门巴族人埋葬夭折的婴儿是悄悄进行的。其亲人将婴儿尸体装到一个特大的葫芦中,将其埋在自己房屋的地底下。婴儿坟的外表没有任何标记,平坦得如同寻常,外人根本不会知晓。

  在墨脱,水葬这种丧葬方式只用在因传染病死去的死者身上,与门隅门巴族完全不同。

  用情歌作生活的主题歌

  门巴族村寨相对分散,十几户、几十户的村落,往往分几个居民点。

  他们的房屋结构因气候差别而略有不同。门隅一带的住房用石头砌墙,在字形屋顶上覆盖木板,加压石板。房屋一般分三层:上层放草和秸秆、下层关牲畜、中层则是居室。墨脱地区的门巴族人住房以干栏结构为主,房屋与地面相距一米左右,字形房顶,用蕉叶或木板覆盖,再用石板压顶。门巴人的所有建筑都是门朝东,他们认为太阳出来就照进家门能带来好运。

  门巴族的饮食结构因地而异。有些地区主食糌粑,而门达旺地区、错那县、墨脱县等地则以鸡爪谷做的食品为主。门巴族人食用荞麦的方法比较特别,是把荞麦面放在薄石板上烙成小饼。他们食用大米的方法与汉族相同。门巴人食用肉类以牦牛、黄牛为主,猪肉和羊肉以及猎获的野生动物肉较少。门巴人都喜欢辣味食品,每餐都离不开辣椒。有些地区种植蔬菜的历史十分悠久,有南瓜、黄瓜、白菜、辣椒等很多品种。门巴族人普遍嗜酒,勒布和邦金喝的酒多为青稞酿制,而墨脱地区的门巴人喝的多为大米和鸡爪谷做成的酒。门巴族人喜欢用石锅做炊具,而所有餐具都是木制的。他们制作的木碗是传统手工制品,在西藏乃至国内外享有盛誉。

  在服饰上,门巴族人既受藏族文化影响,又有本民族文化特点。他们喜爱穿用羊毛织品氆氇为原材料制成的衣服。门巴族的男女一般都穿长短不同的两种上衣。他们的外衣叫冬固,用红、黑氆氇做成。墨脱一带的妇女都喜欢穿白色的薄、短上衣或无袖无领的上衣,下配一条花裙。勒布、邦金一带的妇女,习惯在背上披一张羊皮或牛犊皮。据说这种打扮能避妖邪,同时也是为了在背筐时保护衣服,还具有雨披的功效。门巴族人的鞋帽色彩鲜艳,浓重的颜色最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门巴族妇女对鲜艳的色彩更是偏爱有加。每个门巴女性的脖颈上都会佩带用松耳石、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艳丽装饰品。

  门巴人在生活中很喜欢唱情歌,这种情歌,他们称为加鲁。他们的情歌都是六言三顿,多是四行一首,曲调固定,歌词自己填写。有的前两句一韵,后二句换韵,歌词活泼,形象鲜明,艺术感染力很强。门巴族爱唱情歌,也爱唱酒歌。酒歌被称作萨玛,流行于门隅,歌词有趣,曲调欢快。萨玛酒歌多为七个字或九个字组成一句,诗节无定数。常用比喻、渲染和夸张的手法,抒发对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强烈追求。

  无论在墨脱,还是在门隅,门巴人都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这些感人至深的情歌是他们绚烂生活的内心旋律,优美地流淌在青藏高原的苍山绿水之间。

  《绿色家园》 2004 第一&二期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