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21
怒族的族源极为复杂。现在的怒族由自称“阿龙”、“阿怒”、“怒苏”及“柔若”的4个支系组成。从兰坪、福贡等地发现的古人类遗址推断,说明早在三四千年前,怒江地区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从匹河蜂氏族66代父子连名家谱的史实推断,怒族先民最迟在三国时就已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了。从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来看,怒族生活的地区在西汉时属益州郡;魏晋时,属云南郡、西河郡、永昌郡。到了唐代,中国古代史籍才有关于怒族的记载。南诏时,属铁桥(今巨甸)节度使、剑川节度使、永昌节度使。大理政权时,在兰坪设澜沧郡,后改兰溪郡,辖兰坪、碧江、福贡等地,泸水属永昌府。
元朝后,中国古代史籍对怒族的记载开始从含混转向具体。最早提及怒族先民集团及其居住地域的书首推《元混一方舆胜》。书中载道:“潞江俗名怒江,出潞蛮”。元时,怒族地区属丽江路云龙巨甸军民府和永昌府。明初之《百夷传》首次使用“怒人”一词,书云:“怒人目稍深,貌尤黑,额颅及口边刺十字十余”。该书对怒族的分布、体质特征、生活习俗等都作了简单记载。
明朝后,中央政府封纳西族木氏为世袭丽江土知府。兰坪、碧江和福贡的部分地区为木氏下属之兰州罗氏土知州管辖,贡山和福贡的部分地区为木氏下属的康普土千总禾娘和叶枝土千总王氏管辖。
清雍正元年,废丽江木氏土知府,改设流官,兰坪归属丽江,土知州罗氏迁往兔峨,辖兔峨、碧江等地。1752年,清政府为加强对怒族地区的统治,设置了六库、老窝两个土千总,后又增设卯照土舍、鲁掌土舍、登埂土舍,隶永昌府。福贡、贡山属维西守备厅,隶丽江府,先后受康普、叶枝土司管辖。民国开元后,云南都督蔡锷令李根源向怒江地区派了“怒俅殖过队”,分别进驻知子罗、上帕、菖蒲桶,并建起了3个相应的“殖边公署”,后改为设治局。兰坪、碧江、福贡、贡山4个设治局隶丽江行政专员公署,泸水隶保山行政专员公署。1949总王氏管辖。
清雍正元年,废丽江木氏土知府,改设流官,兰坪归属丽江,土知州罗氏迁往兔峨,辖兔峨、碧江等地。1752年,清政府为加强对怒族地区的统治,设置了六库、老窝两个土千总,后又增设卯照土舍、鲁掌土舍、登埂土舍,隶永昌府。福贡、贡山属维西守备厅,隶丽江府,先后受康普、叶枝土司管辖。民国开元后,云南都督蔡锷令李根源向怒江地区派了“怒俅殖过队”,分别进驻知子罗、上帕、菖蒲桶,并建起了3个相应的“殖边公署”,后改为设治局。兰坪、碧江、福贡、贡山4个设治局隶丽江行政专员公署,泸水隶保山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怒江和平解放后,废设治局,立县人民政府。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成立,辖兰坪外的4个县。1956年10月1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
几千年来,怒族就一直生息繁衍在这个被誉为“东方大峡谷”的怒江峡谷中,与后来的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开发经营着怒江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及领土的完整,为怒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历史上,怒族人民为了争取生存权而不断掀起了反压迫的斗争。19世纪中叶后,英国殖民势力不断向怒江地区侵略扩张,美、德、法等帝国主义者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及名义侵入该地区进行文化侵略、分裂祖国及谍报等类的活动,激起了怒江地区各族人民的极大愤怒,不断地掀起了反帝反侵略的斗争,其声势在国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使清朝廷及地方政府大为震惊。
1948年前后,在全国革命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怒族人民与怒江的其他民族一道在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怒江的和平解放事业,并为怒江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怒族人民不仅加入了保卫新生政权的革命运动,还积极地支援了西藏的和平解放。1959年大军进藏,怒族人民积极为解放军背粮、修路,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及祖国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