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01
回族 - 回族概况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数为9816802。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分布也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约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及长安等城市定居。他们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辟建了穆斯林的墓地。当时,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至元代才被称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为回回人的一部分。
“回回”一词最早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出现,主要指葱岭东、西处于喀喇(哈拉)汗朝统治下的回纥(回鹘)人。回回和回纥、回鹘音近,应是后者的音转或俗写。其时,伊斯兰教已由喀什噶尔向东南传播到和田、叶尔羌、英吉沙尔等地。因此,回回原应包括有信仰伊斯兰教回纥(回鹘)人在内的含义。12世纪30年代,喀喇(哈拉)汗朝亡于西辽,其居民大部分仍是穆斯林。13世纪初叶蒙古西征,西辽破灭。葱岭东喀什噶尔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纥(回鹘)人的后裔,同葱岭西的中亚及波斯;阿拉伯广大地区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大批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东方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和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国的西北、中原及江南、云南等地区,被称为回回人,成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部分。后来,他们也以回回自称,是形成回回民族的主要部分。
元代到明代前期,回回人中包含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纥(回鹘)人的后裔,他们同当时高昌及河西一带仍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相区别,明中叶以后,维吾尔族普遍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当维吾尔人迁到内地之后,自然地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元、明以来,不少蒙古贵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明代哈密地区的哈剌灰人,原是蒙古人,正德(1506~1521)以后由哈密迁到肃州,到万历年间已经“不食猪肉,与回回同俗”。另外,由于通婚的和政治的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回回中不断吸收了相当多的汉族成分。由于同样原因也有不少回回逐渐同化于汉族之中。回族与维吾尔、蒙古、汉等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亲缘关系。另外,回回族中还吸收有中国犹太人成份。犹太人迁居我国开封等地的时间,一般认为在北宋徽宗年间(1101一1125)。元代称他们为“术忽回回”。由于他们信仰犹太教,不食猪肉,行割礼和每日礼拜等宗教习俗与回回有相似之处,加上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缠头巾为青蓝色,因而也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在长期发展中,有的逐渐融合于回回当中,有的自称回回。
从元代到明代,各种不同的来源的回回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回回文化扎根于华夏大地,成为华夏文化中的一个新类型。
回族 - 回族历史
回族人民具有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光荣革命传统。历史上,回族人民曾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元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云南和西北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发动的反清大起义和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1855年,新疆塔城回族矿工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沙俄贸易官员的斗争,赶走了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回族将领左宝贵率部援朝抗日,坚守平壤城,激战四昼夜,最后英勇殉职。五四运动中,一批回族爱国志士投入运动,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成为运动的领导成员,并和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团体“觉悟社”,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领导人。在红军长征途中,不少回民踊跃参加红军,并在陕甘宁地区建立了回民骑兵师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回民建立了数十支抗日武装,其中以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渤海回民支队和陕甘宁回民骑兵团影响最大。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回民部队被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末云南回民起义: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横扫中国,在其影响下,回民起义的烽火也遍及大江南北。其中,道光年间的云南回民起义和同治年间的西北回民起义最为著名。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著名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在云南蒙化举起了滇西回民起义的大旗,并在大理建立政权。坚持抗清16年,给清王朝在云南的反动统治以极其沉重的打击。同治年间,陕西、甘肃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史称西北回民起义。这次起义首先从陕西渭南、华县、大荔一带发起,迅速蔓延到关中,进而发展至宁夏、西宁、新疆。起义历时16年(1862—1877年)之久,席卷了现在陕、甘、宁、青、新整个西北地区,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时间之久,在我国民族革命史上是空前的。
陕甘回民起义:1862至1873年(清同治元年至十二年)陕西、甘肃回民联合当地各族掀起的反清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和西南回苗彝各族起义,使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崩溃边缘,陕甘地区的厘金、捐输愈益加重,军政吏治极端腐朽,官府歧视、侮辱回民,回民中早已孕育着强烈的不满。1862年春,太平军、捻军联合入陕,正值华州(今华县)、渭南等处团练武装因回汉纠纷而到处焚掠回民村庄,为了民族生存,渭河两岸回民奋起自卫,同州(今大荔)、西安、凤翔三府回民奋起响应,很快形成了以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人为首领的十八大营,与清军及团练武装拼死搏斗,给敌人以重创。1864年,清将多隆阿以先抚后剿的欺骗手法击破渭河两岸坚固的回民堡寨,陕西回民军被迫携带妻小退往陕甘边境坚持自卫抗清。起义之初,陕西回民军与太平军、捻军有过直接联系。1866年秋,西捻军张宗禹部入陕,陕西回民联同甘肃回民武装及清军溃勇乘势东下,造成“捻回合势”的西北反清高潮。太平天国失败后,左宗棠率湘军入陕,采取先捻后回、先陕后甘的各个击破战略。西捻军在渭北平原遭镇压,陕西回民武装再度退往甘肃。
陕西回民自卫抗清的怒潮迅速波及甘肃各地,形成金积堡、河州(今临夏)等 回民抗清中心。
1862年秋,宁夏平远所(今属同心)回民马兆元为反抗官府勒索发动起义,汉民也主动参加。不久马兆元被回族上层诱杀,宁夏回民军攻占了宁夏府城(今银川市)和灵州城(今灵武),世居金积堡的伊斯兰教新教大阿訇马化龙被推举为抗清首领。1866年春,金积堡回民联同陕西回民粉碎了清军雷正绾、曹克忠部的进攻。同年年底,马化龙、马万选等回民领袖接受清朝宁夏将军穆图善的招抚,而清军却对缴械献城后的宁夏府城居民不分回汉大肆屠洗焚掠。1869年秋,清军刘松山等部奉左宗棠之命,凭借优势兵力和洋枪洋炮,以追剿陕回为名进逼金积堡。金积四百多堡寨回民逐堡逐寨地殊死搏斗,给清军以重创。由于粮援俱绝,马化龙亲赴清营投降。马化龙父子、亲属及起义者一千八百余人被杀。
1871年秋,左宗棠进驻安定(今定西),湘军数十营进逼河州,以马占鳌阿訇为首领的回民军沉着应战。在河州外围太子寺一带抢筑坚墙厚垒,配备数百名回族和东乡族、撒拉族的优秀射手轮番狙击,清军伤亡惨重,溃不成军,丢弃大量器械物资。马占鳌鉴于敌我力量悬殊,前途未卜,乃力排众议,乘胜求抚,换得左宗棠的信任。马占鳌、马悟真、马海晏等被编入清军马队。
1872年秋,以马桂源、马本源兄弟为首的青海回族、撒拉族武装与白彦虎、崔伟等陕西回民等在西宁以东大峡小峡一带并肩抗击清军的进攻。由于清军进攻循化,西宁回族士绅动摇求和,起义军腹背受敌,白彦虎北退大通又转向河西,马桂源兄弟退往循化,失败被杀。
回族猎户马文禄从1865年起领导肃州(今酒泉)回民坚持自卫抗清,牵制了河西的清军。1873年春,白彦虎由青海退到河西,曾与马文禄协同拒守,由于清军的 追击,白彦虎被迫出关,马文禄坚持到九月,援尽粮绝,被迫出降。左宗棠纵兵屠城,结束了甘肃地区最后一役。白彦虎退到新疆,曾与阿古柏建立联系,后在清军的追击下于1877年逃入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