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8
民族广播网哈密5月17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潘祺)王时波1998年12月从湖北入伍来到新疆,现为新疆哈密地区公安消防支队巴里坤县大队正营职教导员、武警少校警衔。入伍18年以来,王时波始终坚定地维护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事业,多次受到了上级党委和驻地群众的好评,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个人嘉奖5次,多次被新疆公安消防总队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重任面前,有他的身影
巴里坤县是新疆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地处于大山深处,平均海拔3300米,终年积雪,环境艰苦。
2011年,巴里坤县消防大队建队初期,王时波被任命为大队教导员。来到巴里坤,面对简陋的设施,透风漏雨的食宿条件,他并未抱怨,而是暗下决心,绝不能辜负上级的信任、官兵的期盼,既然来了,就要抛下包袱改写巴里坤消防的现状。
恶劣的环境比如高山缺氧、气候严寒、生活窘迫,都未曾动摇王时波的决心,他和那些有着远大抱负的年轻战士一起负重拼搏,先后向巴里坤县委、县政府争取基层建设经费860万,多次向政府请示将业务经费由原来的6万元增加至100万元,并于2013年12月完成了巴里坤县中队执勤楼建设,结束了巴里坤县无消防执勤办公场所的历史。
奉献爱心,少不了他那份
王时波不仅较好完成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还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传唱大江南北,唱出各民族的心声,也道出了王时波珍惜民族团结的大爱情怀。对于王时波来说,就是要做一名驻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贴心人,给予他们最真切的帮助。
卡子湖村的春季,寒风凛冽、雪虐风饕,干旱冷凉的气候、闭塞的交通,注定了这里的农牧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有限的天然草场就是当地村民生存的希望。无奈之下,这里的中年人、年轻人便向外寻求生存,然而,大山的禁锢与封闭,使得这里教育落后,部分村民文化素质低,外出务工四处碰壁,便只好重回家乡。
今年以来,王时波先后3次与当地扶贫办干部来到卡子湖村,协调解决未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农副产品生产补贴问题。
在定期走访该村时,王时波了解到卡什姆老大爷一家有四口人,儿子和儿媳因车祸去世,留下两个上中学的娃娃这个情况后,立即与卡什姆老大爷一家结为扶贫对子,送去了大米、面粉200斤,衣物20余件。
王时波是一个很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慷慨解囊,没有一丝犹豫。2013年他捐资2000元,帮助牛毛泉村2名贫困学生上学,2014年他捐资3000元,资助卡子湖村1名少数民族孤寡老人,2015年他又扶持了一位贫困生,每月资助200元,直到这名贫困生毕业。
在王时波的熏陶下,身边的战友都积极地加入了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的行列。
驰骋战场,他当仁不让
身为消防部队的一员,王时波深知,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在各类灭火与抢险救援事故中,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才能不惜一切代价来捍卫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捍卫消防官兵在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才能成为民族团结的捍卫者。为了这个目的,他一直坚持着,思考着,行动着。
作为一名大队主官,多少次都因为工作忘记了吃饭、因为在路上放弃了休息,看似没事的他,终于扛不住高负荷运转,肠胃明显感觉不适,无奈之下只能在工作间隙去医院做了检查,在看到自己患有肠胃炎的诊断结果后,他与医生反复磋商建议先药物治疗,待工作结束后再进行系统治疗,以确保工作不受影响。
谈及家庭和心爱的孩子,他伴着无奈和愧疚。前段时间,战友们都在讨论《虎妈猫爸》,想着为子女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可他却陷入了沉默。作为父亲的他,不但不能陪伴在孩子身旁,而且每次工作结束都已近凌晨,为了不打扰孩子休息,就连打个电话关心问候这样的小事,甚至成为了他的一种“奢望”。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王时波怀着一颗火热的心,一颗真挚的心,将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到消防工作当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消防军人的本色。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