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2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深圳2月2日电(记者欧甸丘)援藏,不光跨越海拔的高度,更要跨越心理的高度。对王建文来说,这是一次对意志力和精神的洗礼,还是一场携手同胞迈向共同富裕的拼搏之旅。这一切都是具体的,就是把工作做到极致,走过每一寸山路,督建好一间间安置房……
大爱无言,情怀深重,在深圳的寓所中,王建文跟记者谈起援藏故事数度哽咽。
大爱情怀:“改变同胞命运,是最大的幸福”
明知西藏苦,还向西藏行,这是王建文义无反顾的选择。
2009年,在深圳工作的王建文带着家人沿着川藏线进藏自驾游,道路的艰险、物质的贫乏激发了他援藏的梦想。“在西藏,能够看得到自己工作的效果,实实在在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成就。”王建文说。
一人援藏,却是一家人的牵挂。王建文的妻子李娟回想起第一次去西藏的经历时,感慨道:“海拔才4000米,我们就嘴唇发紫、头痛,建文去援藏,身体扛不扛得住家人特别担心。”
从西藏旅游回来的第二天,王建文就开始为实现援藏梦想锻炼身体。“第一年365天风雨无阻,每天5公里长跑;第二年、第三年改为三天一次、五天一次。”王建文说。4年之后,他终于迎来了援藏的机会。2013年初广东召集干部援藏,在深圳龙华新区担任城管局副局长的王建文主动报名,随后便获准任职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
“他没有其他爱好,一不唱歌跳舞,二不打麻将,唯一爱好就是读书,是个做实事的人,我尊重他的选择。”李娟最后还是支持了丈夫的援藏计划。
再回深圳,王建文的名片背面印着察隅县的旅游资源推介信息。“察隅人很淳朴,察隅县很漂亮,欢迎来察隅。”在向客人递上名片的同时,王建文不忘为察隅打上一句广告。
科学情怀:扶贫帮困,一个都不能落下
广东援藏组成员、察隅县副县长杨世农回忆起在察隅县古拉乡目本村调研的情况时说:“在目本村走3个小时都找不到一块5平方米的平地,当地人开玩笑说上厕所都要抓住旁边的树枝,否则会掉沟里。”针对目本村的现状,援藏组和当地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目本村实施整村搬迁。
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搬去哪里?目本村部分村民提出希望搬迁到县城附近,而援藏工作组考察的合适地点在上察隅镇巩固村附近。“虽然搬到县城附近更容易、成本更低廉,但县城附近已经没有足够的耕地,老百姓搬进去容易,生活下去难,没法持续。”王建文说,不光要为老百姓考虑当下,还要考虑未来。
为了解决搬迁中遇到的问题,王建文带领工作组多次进入目本村与村民协商,大到搬迁地点、搬迁时间,小到家具颜色、新房朝向等都一一征询村民意见,常常深夜还在加班讨论搬迁事项。“在新搬入的地方,每户一个院子,人均2亩耕地,可以确保村民们在这里能长期生活下去。”杨世农说。
“精准扶贫、科学扶贫,就要把扶贫政策覆盖的盲点和短板找出来,尽快解决。”王建文说。广东援藏组最终确定了21个计划内的援建项目,其中民生类项目15个。
革命情怀:“不怕苦,但寂寞最难熬”
行在西藏,拼在西藏,总要有股子精神。
两年多来,王建文走遍了察隅所有乡镇、70%以上的村庄以及全县所有边防连队驻地,在路上遭遇泥石流、滚石等危险是常有的事。但当记者问在西藏碰到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时,王建文说:“不怕苦,但寂寞最难熬。”这位在部队工作过13年、锻炼出铮铮铁骨的汉子的回答令我意外。
一年回家两三次,每次在家待不过三五天,是广东援藏干部的常态。包括王建文在内,广东援藏工作组共有8人,年龄在37岁到47岁之间,家人大多不在身边。到察隅工作的第一天,王建文便向全体援藏队员订下了不少“规矩”:不得参与打麻将等赌博活动;严禁进入卡拉OK等营业性娱乐场所……为了充实援藏队员们的生活,王建文倡导练习书法和疾走运动。
在王建文随身携带的包里,总有一本练习钢笔字的字帖,口袋里随身带着两支钢笔。“无聊的时候就练字,一支笔坏了还有一支备用,每天不练习几页就感觉缺了点什么。”王建文说。
如果不下乡,每天晚饭后,就是援藏队员们疾走运动的时间。“他一走就走7公里,时间一长,当地的老百姓都认识我们了,一看到我们就说‘王书记又来了’。”杨世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