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团结 > 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边境人家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7-05-03

来源:今日新疆网 

地处中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是古丝绸之路中道、南道与现代中巴经济走廊必经之地,与多国相邻,有着与西亚、南亚及欧洲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千百年来,世代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牧民们,在牛马羊驼的陪伴下,静静守护着家国疆界,目睹故土的变迁。

    瓦罕故道牧羊人

    阿特加依里村是帕米尔高原上瓦罕走廊廊道中的一个小山村,塔吉克族牧民艾沙江·艾迪买买提一家世代在这个“马群汇集的地方”居住。每年夏天,融雪滋润下的山野深处牧草丰茂,艾沙江便会和其他牧民一样,将畜群赶向夏季牧场,在那度过半年时光。

    从丝路重镇喀什出发,沿中巴国际公路拾级而上,穿出奥依塔克的红色山崖,驶离水清沙白的湖泊,便可到达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里与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三国接壤。

    艾沙江家的牧场就位于瓦罕走廊深处,距离中阿边境不足10公里,这里有父辈的老屋供他们在夏牧场期间居住。经年累月的雨雪风霜已将老屋墙壁的泥巴剥落不少,露出石块砌成的墙体。屋内的土炕一角叠放着被褥,炕边的两张木桌,一张堆着盐茶、盆碗和一箱康师傅方便面;另一张上摆着两个蓄电池,用来储存屋顶太阳能板转化的电能,以备夜间照明;铁皮炉终日不熄,山区天气喜怒无常,时不时便会有风雪来袭。

    “这个房子只是夏天山上放羊时候住,爸妈和孩子都住在村里的新房子。”艾沙江说,父母和弟弟家的牲畜也交给他在山上代牧。他所说的新房子正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帮助建成的安居富民房,砖混结构的房屋外墙上沿还画着一圈黑底红点的图案,就像戴着塔吉克族的传统花帽一样。

    通往夏牧场的简易公路沿山谷间的河道逆流而上,遍地是尖利碎石,曲折颠簸。两侧群山时远时近,山谷亦随之或松或紧,最宽时也不过十余公里。连绵的群山间散布着大小不一的山谷,蜿蜒通向国外,其险峻自山口远望便可见一斑。

    放牧护边“两不误”

    “在咱们国家这一段,能通向国外的山口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光靠所里的干警肯定不够。”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喀什边防支队排依克边防派出所警官木拉提说,“牧民们常年在这里放牧,对山谷的地形走向,甚至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对守边护边起到很大作用。”

    每天清晨,艾沙江都会和邻居一起赶着羊群上山,羊群边走边吃,他们就边走边看,观察着熟悉的山头谷地里是否有陌生人,或者其他异常的痕迹。“这么多年在这放羊,周围的山头全走遍了,别说陌生人,就是来两条没见过的狗,或者从别的地方搬几块石头来,我都能看出来。”艾沙江说,观察情况、发现异常是护边员的首要职责。

    中午过后,艾沙江把羊群赶到一处牧草比较茂盛的地方后,便独自返回家中。每天这个时候,他都要给负责这片地区的警官木拉提打电话汇报情况,即便是没有异常,也得及时报平安。不论是迷路牦牛企图“越境”,还是羊贩子进山收羊,边境线上无论哪个牧场有点风吹草动,边防派出所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在边境线上巡逻大半天的艾沙江早已饥肠辘辘,体贴的妻子也会做好她最爱吃的酥油馕等着他。吃饱喝足后,艾沙江便返回山上,直到傍晚时分将羊群赶回圈里。每天晚上,他回屋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护边员巡边记录本,记下当天巡逻的情况。随手翻开一页,上面写道:“8月11日,今天没有遇到陌生人,一切正常”,而大多数的时候,本子上的记录都是“一切正常”。

    尽管没有遇到过陌生人,但艾沙江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还有一套 “应急预案”,这也是边防派出所培训护边员时教给他们的:遇到可疑的人,不要打草惊蛇,可以先请回家中喝奶茶、吃饭,稳住后寻找机会打电话报警。

    在人迹罕至的夏牧场,牧民相隔甚远,方圆十余里也只有艾沙江和邻居两户放牧,平时很少能见到其他人。负责该片区的排依克边防派出所警官木拉提则是这里的常客,除了每天电话汇报外,他每周都要来三四趟看看环境、问问情况、检查一下艾沙江的巡边记录,有时候还给他们带些米、面、盐、茶等生活必需品。

    每次见面,两人都会用塔吉克族礼节互道问候,右手拇指向内伸出,与对方虎口相合后紧紧握住,然后各自亲吻自己的手背。按照传统,一同守护边境多年的艾沙江和木拉提每次见面都得亲吻四五下。

    今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护边员补贴由原来的300元提高到1000元,这让艾沙江兴奋不已。“羊贩子收一只羊也就四五百块,每个月的补贴都能买两只羊,这就等于每年给我发20多只羊,这日子越过越好啊。”艾沙江说,对他而言,牲畜数量的增加才是看得见的财富增长。

    让百万边民“安心守边”

    与艾沙江一样,家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的喀斯木·阿里甫别克也觉得日子越来越好。往年,他总是为家中的40只羊、4匹马和2头牛近8000元的过冬饲料发愁,而今年驻村工作组帮助村民开通水渠,种植牧草;儿子的护边员补贴也涨到1000元;本科毕业的女儿通过“三支一扶”计划,被分配到临近乡做老师,一件件的开心事使他眼前的难题迎刃而解。

    “一直到上大学前,三个孩子读书都没花过钱。”喀斯木说,“有了合作医疗和农村低保,还能去县城大医院看病。”他的两个女儿和儿子都在村里读小学,初中起便到乡上的中学寄宿,高中更是直接去了100多公里外的县城读书,一直到大学前都是免费教育。

    “每升学一次,我就离家更远一些。”二女儿阿娅提罕无疑是父亲心中最得意的孩子,因为能在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读书。

    “毕业后还是会回去,家里虽然偏僻一些,穷一些,但需要我们这些出来读书的孩子带回去新的东西,让家乡的孩子们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虽然目睹了现代都市的繁华,但阿娅提拉心中仍对帕米尔高原上那个静谧的村庄和村民们念念不忘,希望能带出更多的孩子。

    而初中毕业便在家帮忙的弟弟玛纳斯却觉得,“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出去,斯姆哈纳是中国的最西边,这里得有人放牧、种地、守边。”

    在新疆,还生活着120多万像艾沙江·艾迪买买提和喀斯木·阿里甫别克一样的边民,他们居住在高寒、高海拔、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数千公里陆路边境沿线。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周边形势,他们是稳疆固边的重要力量,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为了让守边戍边的百万边民安心守边,幸福生活,自治区提出要坚持“一线守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的边境扶贫路子,不断改善边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发展边境贸易和特色经济,加快边民脱贫致富,让守边群众也要过上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确保“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

    如今,惠及沿线诸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使古丝绸之路重现荣光。而世代守候在边境一线的各族牧民们,也用自己朴素的“家国情怀”,见证着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