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团结 > 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爱心在国旗下传递

发布时间:2017-05-03

来源:今日新疆网        作者:一 凡 普晓斌

这是塔城市哈尔墩社区一个不大的院子,干净整洁,鸟鸣声声。院子正中树立着一个旗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挂在杆头,不时随风飘动。

    这是沙拉依丁·沙力克江的家。自2009年10月1日,沙拉依丁·沙力克江的父亲沙力克江·依明将那面国旗升起来后,它已经在这个院落飘扬了6年多。

    “父亲希望用这种形式表达对国家的爱,后来邻居们都参加进来了。”沙拉依丁·沙力克江英俊的脸庞上洋溢着自豪之情,他说,每年10月1日,都有不少人聚集在国旗下,望着国旗缓缓升起。6年多来,这已经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

 

 

    升国旗传递正能量

    2015年10月1日8时30分,沙拉依丁·沙力克江家的小院里已经挤满了人。这些人当中,有从和田、伊宁、乌鲁木齐赶过来的沙力克江·依明的朋友,也有他儿子、儿媳妇和女儿的同事。

    9时15分,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现场的所有人向国旗行注目礼,全场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

    沙力克江·依明的外孙女苏比拉和同学们一起对着鲜艳的国旗敬礼。苏比拉说:“每次升国旗的时候,好多邻居都来,大家开开心心的。姥爷说过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好好爱她。”

    专程从伊宁市赶来的艾尔肯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的一名医生,他用手机记录下了升旗现场,要带回家给家人看看。艾尔肯说:“一直很向往参加这个升旗仪式,参加过后感觉很自豪,我觉得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应该普及一下,可以带动更多人。”

    今年68岁的陈锡红和沙力克江·依明做了20年的邻居,她带着孙子来参加升旗仪式。她说:“附近的居民已经把升国旗仪式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年我们都盼望着这一天。民族大团结嘛,我们这个巷子有五、六个民族的群众呢,大家欢聚一堂,你看多高兴啊。”

    回忆起2009年10月1日沙力克江·依明在家里升国旗的情景,陈锡红有点不好意思,当时她认为老邻居是想出风头。她说,“现在我知道了,这个活动的凝聚力非常强,对民族团结确确实实起到促进作用。”

    沙拉依丁·沙力克江说,他要把这个传递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团结的升国旗仪式一代代传下去,把升国旗仪式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使命去完成。

    父子竞赛“争”荣誉

    指着满满一屋子的荣誉证书和锦旗,沙拉依丁·沙力克江说,“这是我和父亲的,它们并不值钱,但对我们俩很重要。”

    沙力克江·依明是对沙拉依丁·沙力克江影响最大的人。“父亲是地区食品公司的职工,后来开了一间肉铺,是个普通人,但一直都很有影响力。”沙拉依丁·沙力克江的回忆,让沙力克江·依明的身影渐渐高大起来。这名普通的维吾尔族男人,在儿子小的时候,已经是塔城地区民族团结的一面旗帜。“父亲卖肉时很公平,店里也干净,所以一直生意很好。我小的时候经常看见父亲回家后数钱,那时候觉得我家条件不错,一直到母亲病重住院时,才知道父亲没钱,他的钱都拿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了。”

    父亲助人为乐的行为在沙拉依丁·沙力克江心里播下了向善的种子。1988年,他所在的小学号召孩子们为洪水受灾区捐款,沙拉依丁·沙力克江回家向父亲要钱,父亲问他:“你觉得你的零花钱怎样用才有意义呢?”过了一会儿,这位少年打开了自己以前从未打开过的储蓄罐,11岁的沙拉依丁·沙力克江向灾区捐助了40多元。

    父亲表扬他后,说了句让他刻骨铭心的话,“德是什么?是慢慢累积出来的,不是干一件好事儿就有了。”

    沙拉依丁·沙力克江从此和父亲展开了漫长的竞争,直到今天。父子俩不争谁挣得钱多,而是争谁做的好事多。

 

 

    这是一个行善的大家庭

    2006年,沙拉依丁·沙力克江的母亲阿依夏木·木拉突发尿毒症,在乌鲁木齐治病,两个月花了8万多元。

    沙拉依丁·沙力克江和姐姐们一起凑出了这钱。他说,“后来通过民政上的统计才知道,父亲这些年捐出去了20多万元。他没有想到我母亲突发疾病,两手空空的他内疚得快要崩溃了。”从此,沙力克江·依明关了肉铺,全心全意照顾妻子。爱人去世前,卧床9年的她,身上没有一个褥疮。

    沙拉依丁·沙力克江是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的一位外科医生,诊治病人时得知赵玉娥老人已经瘫痪26年,子女不在身边,沙拉依丁·沙力克江就定期去她家帮助她。起先是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翻身、按摩,后来又给赵玉娥做了膀胱造瘘术,每两个星期去给老人免费更换瘘管,至今已有9年。

    赵玉娥是沙拉依丁·沙力克江上门服务的第一位患者,但不是最后一位。从那时起,沙拉依丁·沙力克江上门照顾的患者越来越多。母亲在世时,当沙拉依丁·沙力克江和父亲一起照顾母亲时,他面对的往往是父母的询问:“你赵阿姨的管子换了没?王叔叔那里去了吗?今天古力娜的孩子做不做康复,你有没有去送……”

    时间,就是在这样的日子中过去,当沙拉依丁·沙力克江第一次去赵玉娥家的时候,他还是个单身小伙。如今,赵玉娥家摆着自己和沙拉依丁·沙力克江一家的合影,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从结婚开始,沙拉依丁·沙力克江的妻子迪拉热·阿拜就和丈夫一起侍奉婆婆,一直到老人去世。这些年,沙拉依丁·沙力克江能够有精力帮助那么多人,妻子功不可没。

    沙拉依丁·沙力克江的岳母艾米拉古丽在塔城市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66岁的她如今是塔城爱心妈妈协会副会长。以前,当沙拉依丁夫妇帮助病患的时候,正是艾米拉古丽照看着小两口的孩子。

    这是一个多人行善的家庭,帮助别人成为了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从2002年参加工作至今,沙拉依丁·沙力克江获得全国及自治区的荣誉不断,2015年9月27日沙拉依丁·沙力克江还受到了中央代表团的接见并颁发了纪念奖章。

    2015年5月10日,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沙拉依丁·沙力克江参加完自治区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塔城市外15公里的地方,遇到了一群拿着鲜花等待他的人。这些人是沙拉依丁·沙力克江的亲戚朋友,他们告诉他:“你得了这个荣誉,值得我们来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