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有史以来,赫哲族人的语言都是以“伊玛堪”这种口头说唱形式传承下来的,目前濒临失传。据资料显示,全国现有赫哲人口四千六百多人,能说会听民族语言的只有几十人,而且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
近年来,为抢救赫哲族语言,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的教师们多方采集赫哲族实物和口头文化资源。经过4年的摸索整理,分科编写出了《赫哲族民族文化课程》。《课程》分语言、历史、传统体育、歌曲和物产五部分。其中语言部分因流传原因,目前只收录了部分赫哲语言,用汉语拼音和汉字表现,后四部分则全用汉字表述。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赫哲族语言课程将作为校本课程列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中心校校长荆长志说。
目前,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已有二十多名学生接受了赫哲语教学,他们可以用赫哲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几天来,上小学的赫哲族学生尤婷婷对本民族语言教科书爱不释手。“原来只是从爷爷、奶奶那里‘口对口’学点民族语言。现在有书了,学校有老师教了,学习民族文化容易多了。”尤婷婷说。 让人欣喜的是,很多学生家长也拿起了赫哲语言教材,开始学习民族文化。今年七十多岁的尤玉发老人感慨地对记者说,这次教科书的出现,孩子们和家长有“书”读了!对延续赫哲民族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的教师们还将陆续丰富该教材,并将整理出课本在本民族推广。
赫哲族的美术
赫哲族传统的绘画主要有服饰图案、桦皮器皿图案、风俗绘画等。服饰图案主要有兽形图案、旋涡纹、菱形纹、螺旋纹等,其中螺旋纹图案最多,一般用于装饰胸巾以及袍子的后身和前襟。在桦树皮制品上,也绘有类似装饰图案或花纹。这些图案造型别具一格,构图大方、色彩鲜艳,具有别致的民族特点。
风俗绘画生动地展现了赫哲族人早年渔猎生活风貌,他们的衣食住行、宗教仪式、婚葬仪式、节庆状况、信仰习惯等在风俗绘画中得以完整再现,是我们研究赫哲族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街津口民族乡77岁的渔民画家尤永贵绘画的一百多幅大多数是风俗画。
岩画是古老的画在岩石上的画。如黑龙江畔萨卡奇??阿梁村地方的岩石上保存着反映赫哲族早期的岩石画。其中一幅上面画有火光、蛇形、日头等,这是原始宗教艺术的杰作,是古代赫哲族祖先精神生活的真实记录。还有画狩猎场面的岩画,其中的人、奔马、动物被画得栩栩如生,十分动人。
赫哲族造型艺术比较发达,主要是图案、剪纸、雕刻,具有悠久和历史,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们源于生活、实用性强,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图案艺术是赫哲族造型艺术中最为发达的,人们早年穿的衣服鞋帽,用的被褥,都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尤其中妇女、儿童衣服上的图案更为丰富多采。有的是用各种颜色的布块、钎皮或染色兽皮剪成各种等块,然后拼凑成对称的几何花纹、云彩纹、鱼鳞纹和波浪纹等;有的是用彩线在岂有此理上乡成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小动物等。赫哲族喜欢用这些艺术作品做成被褥、坐垫、妇女和儿童服装,既结实又美观。
赫哲族擅长剪纸艺术。由于他们长期过着渔猎生活,熟悉各种鸟类、野生动物、花草树木,所以常常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纸剪成如同展翅翱翔的飞鸟,狂奔驰骋的动物,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
赫哲族的雕刻甚为精细,主要是在船或住房、帽、摇车、箱子及各种日用器皿,诸如盆、盒、碗、勺、篓等桦皮工艺品上,采取阴、阳刻或点线结合雕刻云纹、花草、鸟兽、鱼虫、山川、树木、非常美观。
民族工艺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仅有三个聚居地。受传统渔猎生活的影响,长期以来,赫哲人所需的生活用品都是用桦树皮来制作的。而今,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下,赫哲人也由原始的渔猎生活步入了现代文明。为使传统的桦皮制作工艺发扬光大,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赫哲民间文化,饶河县四排乡的赫哲艺人付占祥、鄂伦春族的艺人班塔、阿木共同对桦树皮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和开发,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是利用桦树皮的自然纹理,经过巧妙的加工,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他俩制作的40多件桦树皮工艺品被同江市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体育娱乐
赫哲族的民间游戏有很多,如插草球、玩雪撬、叉鱼、射草耙、套花绳、滑冰、滑雪等等。但最受赫哲族青年喜爱的还是插草球、叉鱼、玩雪撬和套花绳。
雯基逆
在赫哲语中是游艺大会的意思。由于赫哲族从事渔猎生活。 所以他们的体育活动也是带有浓厚的渔民生活气息。"雾基逆" 中有各种比赛活动。如叉草球比赛,每次由六个壮健的小伙子将手中系着红缨的钢叉投向空中的草球。撒网比赛是由参赛者将手 中的丝网奋力掷向空中,手臂划出弧形的同时撒手网出,渔网飘然落地,成一个标准的圆形.除此之外,"雯基逆"中还有摔跤比赛,划船比赛等。
叉鱼
是赫哲族培养儿童捕鱼技能的一种游戏。玩这种游戏时,是将一个草球扔到水里,一个人用长杆在水中拨打草球,使其在水中游动。叉鱼者用叉来叉水中的草球,叉着即为得胜。
插草球
每逢喜庆节日,赫哲族青年就聚在一起,玩插球游戏。参加这种游戏的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参加游戏者分成甲乙两个组,人数相当,每个队选出一个自己的指挥。用草扎一个如同碗大的草球,凡是参加游戏的人,每人手拿一支扎枪,一声号令,游戏开始,先由甲方一人将草球抛向空中,待草球从空落下来的时候,全体参加者一齐向前叉草球,哪个组插中,哪个组得分。然后再由乙方一人抛草球。经过多次反复,分数逐渐拉开,得分多的组就胜利了。
文学
赫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故事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赫哲族神话,如:《莫日根射日》、《月亮》、《北斗》、《彩虹》、《山神的传说》、《虎的传说》等,具有民族特色。“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常在猎场、网滩或渔村土筑茅屋里说唱。它以讲唱古史和英雄故事为特色。“伊玛堪”说一段唱一段,不用乐器伴奏。大部头的“伊玛堪”要说唱很多天,小部头也得唱几天,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形式自由。“伊玛堪”的内容,有的歌颂英雄事迹,有的讲述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据调查赫哲族民间保存的“伊玛堪”作品有40余部,已采录的有《希尔达鲁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安徒莫日根》、《香叟夏日丘莫日根》等十余部 。此外,还有“说胡力”和“特伦固”等形式在民间也很盛行。“说胡力”是以讲述故事为主的文学。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神话等各种体裁,形式活泼,短小精悍。通常是老人给儿童们讲述,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特伦固”内容多为传说,如《天鹅姑娘的传说》、《金鹿的传说》等。
“说胡力”,它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等体裁的统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富有启发教育意义。
赫哲族的舞蹈
天鹅舞: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据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过去常在年节时,在家中和院里栅栏内载歌载舞。老人记忆的动作有,开始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挥动,接着双脚向前移动,尤如天鹅在江中自由荡漾,速度变快时,双腿立起前后交错跳动,两臂向上飞舞,好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天鹅舞动作虽然简单,但形象生动鲜明,别具特色。五十年代,在赫哲族群众的协助下,文艺工作者曾整理、编演了《天鹅舞》,受到赫哲人民的欢迎,并由哈尔滨电影制片厂拍摄录入《黑龙江歌舞》舞台艺术片内 。
哈康布力: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早年在万里霍通、苏苏屯、富锦嘎尔当一带的年节时,就有很多青年男女跳“哈康布力”舞。此种跳舞,男女双方同意后,即可同跳,不跳的人坐而旁观。由于年代久远,会跳“哈康布力”的人已不多了。其舞蹈动作有三步向前一起跳、拉手、拍手、转身等。
庇里西勒:又称“庇里沁”,此名是外来语音译。据会跳此舞的人说就是“踢踏舞”,基本动作是“踢踏步”,舞者人数不限,动作统一,舞技熟练者,可以用脚踢打出各种复杂的快速节奏,令人欢快兴奋。庇里西勒舞,可能是由外地传来,在赫哲族人民中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成为赫哲族的一种民间舞形式。
赫哲族的音乐
民族音乐
赫哲族能歌善舞,在民间流行着许多歌曲,有“嫁令阔”、“呵呢呐”,还有船歌、情歌、猎歌等。赫哲族音乐有“伊玛堪”(说唱形式)、“嫁令阔”(民间小调)、宗教音乐和舞蹈音乐。解放以来,音乐工作者多次深入到赫哲族聚居区搜集民间音乐,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如《乌苏里船歌》流行全国,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伊玛堪
深受赫哲族喜爱的演唱形式,内容多以英雄传说故事为主,也有扬善惩恶的社会性题材。演唱形式是1人说唱,没有伴奏乐器,曲调多属自由体,没有固定节拍,故事中各种人物都有各自的唱腔,从不混用。演唱时多以衬词“啊郎” 开头,含有“且说”之意。开始多在高音区进行,旋律性较强,随后转为吟咏式的演唱;结尾时歌唱性又加强。
嫁令阔
赫哲族民间歌曲的总称,曲调固定,明朗轻快,十分悦耳,轻柔抒情,非常动人;多用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山河风光、家乡田园的热爱。其中有情歌、叙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赫哲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偶尔也有对唱,曲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节拍节奏规整,常用五声音阶,徵、宫、羽调式,很少用变化音,曲调婉转流畅。
宗教音乐
鼓是萨满活动的主要“神器”之一。用不同的鼓点伴奏和萨满活动的全过程。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常有八度大跳,节拍不固定,与伊玛堪曲调相近类似。
舞蹈音乐
《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
摇儿歌
词曲均为即兴编唱,曲调平稳悠长,歌词常反映出对远出亲人的思念。
民间乐器
赫哲族古代流传下来的乐器有“突木含给”和“口衔琴”。“空木含给”现已失传;“口衔琴”有铁丝折成外壳,中间有细长的钢片,含在口里吹奏。
口弦琴
赫哲人将口弦琴称作“空康吉”。口弦琴琴盒形似小鱼,有中指那麽长,现在都是用钢片弯曲而成,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弦。用它既能吹出欢快的曲调,又能吹出悲哀的调子。姑娘小伙子常常用口弦琴来传递心声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