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团结 > 民族文化艺术

民族文化艺术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拉祜族文化艺术

发布时间:2015-06-03

 来源:天下红河 作者:天下红河编辑部

语言文字

  拉祜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故不少词汇与哈尼族、彝族相同或近似。绿春县的拉祜族普遍能讲哈尼话,金平县的拉祜族不少人还能操傣话。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拉祜族从来没有文字,至今刻木、结绳记事的情况仍然存在。1957年,国家为拉祜族创造了一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但红河州内至今未曾试行。因此,许多有关创世、迁徙的故事传说、有关人们与大自然斗争的英雄业绩以及谚语、歌谣等,全靠口碑相传。 1985年,拉枯族识字的人很少,成年人中95%以上的是文盲,适龄儿童人学率也不高。金平县拉祜族924个7~12岁的适龄儿童,实际人学的只有125人,入学率只有13.5%。全县门名拉祜族教师,中师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初师文化程度的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2人。金平县拉祜族地区的6所学校,总建筑面积只有770多平方米,而且有5所是危房。


歌舞

  歌舞是拉祜族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婚丧嫁娶、喜庆寿诞、宗教祭祀、农事活动乃至客人相访,都以歌舞表达感情。歌曲有祖祖辈辈相传下来的古歌,也有见景生情、随口编吟的新歌。舞蹈除芦笙舞外,还有反映生产、生活或摹拟各种动物动作的三步舞、六步舞,男女老少人人会跳。常见的乐器有芦笙、巴乌和口弦。


工艺

      拉祜族至今没有专业匠人,竹、木用具每个成年人都能制作,尤其擅长藤、竹编织。他们利用山间野生的大竹、龙竹、吊竹、薄竹和藤条,编织篾席、篾垫、背箩、饭盒、箱子、桌子、椅子等,每件编织品都有不同的花纹图案,深受其他民族欢迎。一个普通家庭每年都要编织数十件,除自用外还与其他民族交换生产、生活用品或投放市场出售。

文学

      拉祜族人口30余万(1982),主要聚居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及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县、西双版纳山区。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7年改革和推广了拉祜新文字。拉祜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包括神话、叙事诗、传说、故事、情歌、风俗歌以及谚语、谜语等。涉及人类起源、民族来源、民族迁徙等内容的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着瑰丽神奇的幻想色彩。创世纪《牡帕蜜帕》,由《勐呆密呆》(《造天造地》)、《雅卜与乃卜》(《两兄妹打猎》)、《勐属密属》(《寻找肥沃的土地》)三部分组成。诗中的天神厄莎,是拉祜族神话中的最高主宰。天地、日月、星辰、自然万物都是由他创造的。其中关于兄妹婚的描述,反映了拉祜族的原始氏族生活。关于迁徙生活的描写,则与历史记载大体相符,具有史料和学术研究价值。神话史诗《扎努扎别》,歌颂了巨人扎努扎别,敢于与天神厄莎作对,最后虽被厄莎害死,但却体现出拉祜族人民征服自然,反抗压迫,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拉祜人称他为“博海瓦海”,即最有智慧、最勤劳的英雄。民间故事多是拉祜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如《拉祜族失印的故事》、《贪心的龙王》、《偷钱的土司》,反映了拉祜族社会阶级的分化和斗争。《孤儿与妻子》、《亚珠西与左亚米》、《张茶有与杨小大》等以爱情为题材的故事歌颂坚贞的爱情,批判喜新厌旧、忘恩负义,揭露土司、头人、封建家长如何摧残纯贞的爱情。《孔雀与鹌鹑》、《老猫与麻雀》、《豹子和人比本事》等动植物故事,表现了拉祜族的道德观念,富有哲理性。拉祜族民歌有情歌、习俗歌、家曲、山曲和排曲等,其中情歌、习俗歌尤具特色。情歌中最有民族特点的是《换花调》、《问路歌》、《搭桥歌》和《追蜂子》。《换花调》用鲜花比喻爱情,用赞花、换花、护花来象征对爱情的忠贞。习俗歌中有大量的《祭祀歌》,祭歌中最有特点的是《叫魂歌》。《叫魂歌》常常按时序述说一年的生产过程,召唤魂魄去播种收获;也有以节日的欢乐召唤魂魄归家团圆的;还有叙述拉祜祖先起源和迁徙历史,召唤魂魄不忘祖先回到人间的,其歌词多用比喻,形象生动。

名人

      扎法(生卒年不详),云南孟连县勐梭人,拉祜族氏族头人,抗清起义将领。1891年他联合傣族土司罕炳昭发动反清武装起义,他领导拉祜族人民和傣族人民屡次打退了清军,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李通明(1861—1901),原名扎俄,生于缅甸孟卯,1874年迁到西盟勐坎,到寺院拜佛,被三佛祖留在寺院放马,当了和尚。他刻苦攻读经书,后来又被三佛祖招为女婿,三佛祖病故后,由他继位管理行政宗教事务。1890年英国殖民者从缅甸进入阿佤山区,用巨款收买李通明,被严辞拒绝。后来清政府封他为“ 西盟勐梭土目”,明确让他管理西盟一带。

  李扎约(1943—),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拉祜族文化研究专家、舞蹈家。李扎约自幼酷爱民间艺术,拜拉祜族民间艺人为师,学习民间歌舞。建国后他编了《欢乐的山寨》、《快乐的姑娘》、《猴子舞》等近百种舞蹈。另外他还搜集、整理的大量拉祜族的民间文学,如叙事诗《牡帕密帕》、迁徒诗《根古》等,以及大量民间故事,他为拉祜族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