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08
潘宠宪
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水族农民家庭,自小就喜欢听水族民歌。因为我的祖母也曾经是我们那地方的女歌手,她有很多很多的歌,可以连唱三天三夜也唱不完。每当我们寨哪家有喜庆事,都邀请她前去吟唱。她在世时也传给不少后生,到了我们这一代,只有我们家族的一位堂兄潘宠基还能学得我祖母的一些民歌,但他的歌比不上祖母的歌多了。
大体上说, 水族民歌按其形式可分为单歌、双歌、蔸歌、调歌、诗歌等;按其内容则可分为古歌(开天辟地)、颂歌、赞美鸟类歌、营造歌、造林歌、风物歌、风俗歌、礼仪歌、酒歌、相遇歌,定情歌、丧葬歌等类别,而各类中还可以分出细目。
双歌 是水族歌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种说唱形式。双歌以组为单位,对歌时每组须有两首歌,而吟唱还要分歌前的说白和主体的吟唱两部分。说白相当于小引或序,往往是一则短小的故事,用以概括性地介绍吟唱部分主要对象间的主要内容。双歌,尤其是寓言性的双歌,十分幽默、风趣、寓意不直接表露,必须根据当时演唱气氛结合歌的内容去用心揣摩,才能理解其中意思。
双歌吟唱时,多在热烈庄重的酒席间。席上要摆上丰盛的菜肴、果品,主宾对阵时,往往要二人至数人甚至所有在场的人共呼和声(唱腔)。和声有起歌和声、歌尾和声两种。起歌和声,既引起听众的注意,进而烘托场面热闹气氛,又使主演唱者精神振奋,壮胆祛羞。进而演唱歌词,主唱者每唱完一首歌后,观众都要重复歌尾和声一次,这种众人和声,既是形成一种众多祝贺性的礼节气氛,同时又让演唱者有个舒缓、回旋的余地。
单歌 是双歌相对而言。单歌可以独唱也可以合唱,即使对歌时每次也只需唱一首,不像双歌那样唱一组。单歌取材更为广泛,演唱的环境较宽广,如在卯坡的情歌、赞美妇女生小孩坐月中,外家送的礼品或某一种庆祝活动的颂歌、劝人勤劳生产歌、自身诉苦歌等。
蔸歌 类似双歌,有说白与吟唱两部分,但没有起歌及歌尾的和声。演唱时为二人以上,所唱的歌是指某事物,你来我往联唱几首不定,像丛生的一蔸植物一样,因此而得名。蔸歌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多用于聚会、离别和相思情爱的吟唱。
调歌 是水族歌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多在平常的酒席间或调解人际间场合中念唱,也有部分为吟唱。调歌的句式长短不一,不如双歌、单歌那样基本工整;同时句子不多,短小精悍,类似汉文字的短词或小令。调歌多取材于历史或日常生活逗趣而寓意的内容。其意深刻令人寻味,由于语言幽默,形式活泼,常起到逗趣、调喻、戏谑的作用。演唱时,常在句末加上“啦——哈”或“嘹——哈”的呼和尾声作结。
诗歌 诗歌可分为婚嫁诗、丧葬诗、评理论事诗等。演唱者通常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是擅长此技的艺人。诗歌句式长短不一,短的有几至几十句,长的达数百句之多。依稀记得我祖母说过,水族在过去处理民间纠纷时,常请称为“公懈”的寨老去调解。调解的主要方法就是结合实事,运用自如地将诗歌去驳倒对方或说服对方。这种方法现在有的村寨还沿用至今,但已很少见了,现在主要是村调解为主的行政官员取代了民间这种习惯的调解法。诗歌已逐步演变为婚嫁、丧葬特有的一种娱乐(哀乐)艺术。吟唱时,须设一长方桌,然后宾主各方对坐,席上除了摆设丰盛的菜肴、果品以外,还必须有煮熟的一个猪头或一小猪仔及一个银项圈、一对银手镯等银饰品。
水族民歌演唱方式有妇女与妇女对唱、有男女对唱,有面对面唱(酒歌),有的隔墙(房)对唱,有山头对唱,有的使用竹筒蒙上蛇皮穿着长线如同话筒对唱,有的使用木叶吹唱曲子。以此种种感情表达深沉委婉多才多艺。
格言、成语、谚语 是水族人民常根据一些自然规律和利用一些人情事故,风俗习惯等来编成寓意深刻、音韵和谐、高度浓缩概括的短小句子,形成独具风格的格言、成语、谚语。
上面所介绍的几种水族民歌,主要指水族聚居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散居、杂居住的水族人民因长期与邻近的民族共同生活交往,出现了文化融合的现象。比如甲良地区的水族除了保留水族自身的语言民歌外,还会说布依语、汉语,并且还会唱布依族歌、汉族歌。水族文学艺术上所出现的这些变异,表明各民族在文化艺术上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同时也表明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团结。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