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团结 > 民族宗教信仰

民族宗教信仰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

发布时间:2014-11-21

       普米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因宗教师(巫师)称“汗归”,故民间又有“汗归教”之称。汗归识藏文经典,懂藏传佛教仪轨,传说祖师是“益史丁巴什罗”,而这位祖师的画像为头戴五佛冠的藏传佛教神。巫师汗归的经咒中多是赞颂山神及泉水神(龙神)的,因普米族认为山神、龙神主宰着人畜的生死。另外,普米族重视祭天,届时村寨搭起祭天坛,宰杀牛羊猪鸡,由汗归登坛念经,小巫师击鼓吹螺,场面热烈壮观。各家各户都有祭祀祖先的传统仪式,保留与祖先祟拜相关的图腾遗迹,如虎、熊、蟾蜍(蛙)、草等。

      普米族的民间巫师,除宁蒗称“韩规”者外,在兰坪则叫“师毕”(或“师西毕”)。人们崇拜多神教,见自然界许多事物均视为“神灵”,遇到人畜生死、病痛,都认为是“精灵”主宰。因此,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上山下地、收割新粮等等,都要请巫师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病,保佑安康。村民较大的宗教活动有“祭山神”和“祭龙潭”等仪式。每个氏族在村边山林中认定一棵松树或麻栗树为本家的“山神”。在这一群被分认了的神树之中,又有一棵大麻栗树作为全村的“山神树”。农历七月和腊月是各家祭本主山神的日子;四、五月“封山”和八、九月“开山”日为村祭日。祭祀时要举行剽牛仪式,或用一只羊作供献在祭祀之前,若被认定为祭祀用的神牛,普米语称为“莫瓜”,无论它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或踩踏了庄稼,都不许惊动和伤害。在新年后的二三月间,全村集中“祭龙潭”,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平时人们遇有病痛、灾害,乃至口角等,皆请巫师作法事、念经,祷告“菩萨”显神保护。有时跳舞“驱鬼”。

      普米族还保留着浓厚的祖先崇拜。代表祖先“神灵”的是正房中央的铁质三脚架;三脚架下的火塘,代表灶神,其后方有供奉历代祖先的神龛(在永宁称“宗巴拉”)。每天饮食之前,照例先行简单的奠祭(普米话叫“曲斗派”),即将一些饭菜置于火塘三脚架上,或先洒点茶水,表示敬献祖先,然后家人才用餐。年节时则举行隆重的“祭锅庄”仪式。主祭人是巫师,或成年男子的家长。兰坪、维西一带普米族有清明节上坟祭祖习惯。

     公元一二七六年(南宋景炎元年)喇嘛教就开始在宁蒗地区传播,但普米族人民直到晚期才有人信仰喇嘛教。一九二三年托甸乡普米族聚居的格老村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经堂,每年六月、十月办会三次。各村在山坡路口砌有“嘛呢堆”(这是信仰喇嘛教的群众在石头上刻记“唵、嘛、呢、叭、哞”六字真经的宗教标志),屋顶插经幡,家中供设佛堂。兰坪有“洞经会”组织,这是受白族、汉族佛、道教影响发展起来的宗教活动。在举行宗教活动的同时,要演奏“洞经”音乐。相传自明永乐七年(公元一四0九年)即由四川传入云南,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它是一种较为优美的古典民间乐曲,深受群众喜爱。

(资料来源:多彩云南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