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有一点奉献精神
发布时间:2014-10-30

奉献也即付出、给予,是一种健康的,目的性明确的道德行为。做为一种社会公德,奉献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无论是物质上的帮助,或是精神上的慰藉,奉献都会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生活的美好。奉献能产生出一种亲和力,有利于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进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洁己奉公,官守之常节”,奉献精神历来被视为居官从政应具备的美德。《尚书》中云:“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逊志离集》中也说“捐其躯有益于天下,君子之所乐为”,这些说的就是奉献,即为官施政要“以公灭私”、“有益于天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体现了官为民仆的奉献精神,抛开时代局限,这种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在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与共产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紧密结合的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它有鲜明的阶级内容和时代特色。毛泽东同志当年盛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是在倡导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在党的旗帜下,无数党的英雄儿女无私奉献,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领导干部要有奉献精神,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诞生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除了为人民谋利益,做奉献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可以说,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就是奉献为民,与民谋利,为民造福。目前,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说到底,是要通过带领人民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而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所走过的八十多年的辉煌历程告诉我们,为民奉献贯穿于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实践。唯其如此,她才得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领导干部要有奉献精神,也是由其在改革和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承担的职责决定的。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全部光和热,才能在人民群众中间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影响和教育周围的群众,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否具有奉献精神,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觉悟高低,党性强弱,与群众感情深厚与否的重要标尺。焦裕禄、孔繁森、李国安、方永刚等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在于他们坚持党的宗旨,对自己一无所求,对群众无私奉献。而近些看来受到党纪政纪查处的贪官污吏们,所以走向了人民的反面,最根本的是放松了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改造,不思奉献,索取无度,结果从公仆沦为罪人,教训不谓不深。

要求领导干部有奉献精神,还因为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人把金钱和财富看得越来越重要。这本无可厚非,从积极意义上讲,发展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起来。问题是有些人特别是个别党的领导干部一切向钱看,缺少社会责任感,奉献意识淡薄,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利益……这种风气如果发展蔓延下去,轻则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则会危及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市场诚信度不足。诚信度是一笔无形资产,直接影响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而奉献品质对诚信意识的养成无疑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多年了,能否更好地融进国际社会,利用外部资源发展自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领导干部做起,培养人们的奉献意识、诚信意识。

如何培养人们的奉献意识,方法当然有很多,但领导干部带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把培养人们的奉献精神做为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带头弘扬奉献精神,带头扶危济困,多深入基层,多做调查研究,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只要领导干部带了头,我们就不愁奉献精神回归社会,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
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