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精神 > 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

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发布时间:2016-05-10

来源:贵州日报 

 □张莹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民族瑰宝,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并且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意是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培养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以帮助他人为荣,以解人之危为乐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情操和行为。文化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家思想中的仁爱、互助、奉献、慈善等精神。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明确提出了“扶危济困”。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当代中国,救助和帮扶社会困难群体,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工作,是有识之士的自觉行为,更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增强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公民,社会的一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和感觉上,都应该有一种对他人伦理关怀的义务,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常言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天灾发生时,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关注,慷慨解囊,热心救助,凸显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然而,受当前一些不良思想的误导,一些见死不救、见危不顾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和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救助社会困难群体,促进社会公平与人类进步。让更多人抱着这样的坚定信念,帮助孤、老、病、残、幼、贫等困难群众,大家一起共享美好人生。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每个人只有向那些时刻彰显中华民族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扶危济困传统美德,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的时代英雄和社会楷模学习,积极参与到扶危济困的行动中去,才能从被动“助人”转为主动“助人”,并最终升华到“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精神层面,精神文明之花才能尽情绽放,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扶危济困是善的最大要义。当我们每个人都用绵薄之力扶助他人的时候,当我们每个人都用举手之劳济人危困的时候,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付出的是一种关爱,汇聚的是一种力量。只有真正对他人同情、关心,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满腔热情帮助解决,最终实现把帮助所见到的贫弱者看作是做人的本份,把对他人施以援助、解困于人化成常态。让这种思想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才能形成良好风尚,助力社会文明进步。

 
 
 

       责任编辑:刘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