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精神 > 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

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奉献社会是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

发布时间:2016-06-08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和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他们专注于某种事业时,关注的是这一事业对于人类、对于社会的意义。

        1、什么是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指从业人员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投入到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服务中去,这是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原则的最高体现,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所谓奉献,就是不期望等价的回报和酬劳,而愿意为他人、为社会或为真理、为正义献出自己的力量,包括宝贵的生命。奉献社会不仅有明确的信念,而且有崇高的行动。博士后、河南省夏邑县原科技副县长刘佑全,于1982年在国外学成之后,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又放弃了上海的优厚待遇,选中了豫西山区的一家化工企业,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享誉海内外的丰硕成果。2000年3月担任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后,又以拼命三郎的劲头对待工作,以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生前,他在生活和待遇方面,对自己近于“苛刻”,自降工资,自降职称,严格要求家人。“我做人有个原则,不沾公家一分钱的光。” “夏邑人民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病危时他还嘱咐家属:“今后家中的困难,千万不要给组织找麻烦。”刘佑全这些发自肺腑的言语,表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表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

        奉献社会的精神主要强调的是一种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精神。当一个人专注于某种事业时,他关注的是这一事业对于人类,对于社会的意义。他为此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伟大的奉献社会的精神。

       2、为什么要奉献社会

      (1)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其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奉献社会既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是一种基于对事业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的表现。它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集中体现了我党的性质与宗旨。搞好市场经济需要人们对事业对工作全身心投入,无私奉献精神就成为搞好经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无私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

      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追求,具有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因素。市场经济固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规则,但不能脱离与政治、文化、道德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道德与道德调节渗透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效的道德调节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道德调节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将市场主体(企业、个人)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限制在遵守市场规则、尊重人伦常规的范围内,还表现在处理利益关系时追求高尚的道德。无论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还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无私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统一的。市场经济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实质是优胜劣汰,而其判定的标准是经济效益。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使企业和个人改善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实力,从而赢得顾客。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私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统一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无私奉献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是被赋予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2)发扬奉献社会精神对于纠正社会不良倾向有积极的作用

       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有助于抑制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蔓延。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能够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但同时又能够刺激个人欲望不断膨胀,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的极端利己主义,或是加速只知索取,不讲奉献的享乐主义的蔓延,从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可以抑制某些人私欲的膨胀,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这将有利于市场经济长期均衡地发展。

      (3)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有助于营造互助友爱、安定和谐的社会风气

       无私奉献精神,要求在他人危难之际人人伸出救援之手。它可以具体表现为见义勇为、青年志愿活动、希望工程以及扶贫工程等多种形式。为社会奉献出爱心,在社会上扶危济困,营造出一种互助友爱的社会风气,从而大大提高社会凝聚力,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3、从业人员如何做到奉献社会

      (1)树立全局观念

       事物的全局,就是事物诸多要素、阶段所构成的整体。相对于全局来讲,各个要素、各个阶段都是局部。在事物的发展中,全局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当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局部要服从全局。

      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是奉献社会的出发点。从人的存在方式上看,个人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而奉献社会是对社会人的一种道德要求和基本义务。维护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就是人人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而每个人都要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就成了一种道德要求,这也是奉献最基本的意义。换句话说,每个人做了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就是一种奉献,这也是社会公德的根本。社会公德的本质是维护公共利益,也就是维护每个人的利益。你为别人做出了奉献,同时你也享受了别人给予你的奉献。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不同行业的工作者坚守各自的工作岗位,恪尽职守,对他人和社会都是一种奉献;同时,他们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来自社会、他人的关爱和温暖。

      (2)具有敬业精神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敬业”作为公民道德规范,用来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敬业”的基本内容是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道德。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从敬业和奉献的关系来看,两者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敬业是奉献的前提和基础,奉献是敬业的本质要求,离开了敬业,奉献就是空谈,从一定意义上说奉献是通过敬业的途径实现的。一个人只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奉献社会、造福社会,为社会、为祖国作贡献。

     (3)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意味着突破、飞跃和前进。创新的目标是个“新” 字,创新的手段是个“创” 字。创新之所以成为精神,是因为不但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坚持不懈的行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千变万化,我们只有发扬创新精神,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地奉献社会、奉献国家。

     责任编辑: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