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精神 > 公民道德素质

公民道德素质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西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郭玉盛:顺心和睦 孝义无疆

发布时间:2017-05-03

 来源:青海日报

在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庙沟村的一幢二层小楼里,鲜花盛开,窗明几净,阳光暖暖的照进来,郭玉盛一家7口人幸福地居住在这里。

  这是个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西宁市最美家庭”等称号的家庭。郭玉盛谦虚地说: “本来只是自己家里的事,政府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大家都说我不容易,可我不这么觉得,我们都是一家人,哪里有比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重要的。”郭玉盛一家四世同堂,家里除了九十多岁高龄的母亲外,还有妻子、儿子、儿媳、侄子和小孙女,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相互体谅关爱,始终用平心静气的态度和真心的沟通协调家庭事务。邻里乡亲们羡慕地说: “这一大家能一直这么顺心和睦的在一起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们夫妻俩教子有方啊!”提起过去伤心的往事时郭玉盛的老母亲特别激动。老人膝下有四儿一女,郭玉盛是最小的儿子,十几年前,大儿子突发疾病离开了人世,丢下了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女,家里人顿时哭成了一片,二老也长时间沉侵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中。

  老大去世后,大媳妇和三个孩子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这个家庭的负担谁来扛。当时大媳妇还有身孕,两位老人担心一个女人还要带孩子、干农活,无法撑起这个不完整的家,也怕大媳妇带着孩子们再次出嫁,以后再也看不到几个孙子们啊!日子在所有亲人们的悲切中慢慢地熬着。为了让这个大家庭圆满幸福,心生感情的郭玉盛慢慢地和大嫂走到了一起。最终,在两位老人的撮合下,郭玉盛和大嫂重新组建了家庭,一个团圆幸福的家庭又回到了庙沟村。当时的郭玉盛一下子成了4 个孩子的父亲,不由分说地撑起了这个家。

  郭玉盛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并没有忘记帮助其他人摆脱困境。一次夫妇二人去和身患残疾的三哥商量事情时,看到不到一岁的侄子郭永全衣衫破旧、面色饥黄。问起原因,哥嫂难为情地说: “我们两身体有残疾,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没有能力,家里困难大,吃饭穿衣全部是靠拉账赊欠过日子...... ”回到家里,夫妇俩心里总不是滋味,郭玉盛和二老说明了三哥家的情况,夫妻俩商量决定,要把侄子接到自家来抚养,“养一个也是养,养四个也是养,大不了锅里再加碗水,好歹我们家还能让孩子吃口饱饭。”郭玉盛说道。

  第二年,郭玉盛又多了一个女儿,日子过得更加紧张,可是勤劳能干的郭玉盛和善良贤惠的妻子总能想尽一切办法打工赚钱,保证老人和孩子们的吃穿。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在邻里乡亲们的帮助下,现在他们一家的好日子也慢慢来到了。采访中,郭玉盛告诉记者: “尊老爱幼是我的本分”。正如“2016年度第三届西宁市道德模范”颁奖词所说的:“他们大爱无私,孝义无疆。对身患残疾的兄嫂援手施救,对失去亲人的骨肉视如己出;与长年伤残病弱的家人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为了千金一诺,挑起千斤重担,用生命意志承受苦难命运。孝敬老人颐养天年,关爱子女抚养成人,敦行兄睦弟恭的孝悌家风,让亲有所养,老有所终,恪守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将人性之美和高尚情怀融入人间至爱。”(罗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