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精神 > 和衷共济

和衷共济

文献上传

文献上传:国情文献资源网网络征文开始...

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脱贫攻坚纪实:在“甜蜜”的绿色田野上

发布时间:2017-04-11

   

  俯瞰宁明县城。 潘信安摄/光明图片

  派阳山林场饲养大户黄友撒喂“八角香鸡”。潘信安摄/光明图片

  蔗糖飘香的季节。 黄海摄/光明图片

  花山大地绿意浓。 马主生摄/光明图片

  花山铜鼓文艺队。黄文伟摄/光明图片

  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黄文伟摄/光明图片

  阳春三月,我们走进位于西南边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这里因花山岩画而闻名于世。

  2016年7月,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实现了我国岩画类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宁明县正处于花山岩画核心区。而另一方面,宁明县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一段时间以来,当地创新“5+1”模式,开展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吸引我们前往探询。

  “5+1”精准扶贫工程,“5”即把全县划分为蔗区、林区、景区、边贸区、现代农业区等脱贫攻坚“五大战区”,“1”即在全县范围全面推广一个重点扶贫产业——现代生态肉牛养殖业。

  甘蔗是宁明县最大的扶贫产业。在当地最大的甘蔗大镇——亭亮镇,数十位蔗农正抓住春耕季节种植甘蔗,十几台甘蔗种植一体机在广袤的田野里轰鸣作业。甘蔗种植大户陆庚发承包了2000亩坡地种植甘蔗,吸收当地15户贫困户以扶贫小额贷款的方式入股,贫困户兼做工人,甘蔗入厂后每人获利一万多元,已顺利实现脱贫。

  “宁明县地处丘陵地带,坡地多,水田少,大力发展耐旱作物甘蔗生产是一条适合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当地负责人介绍说,全县甘蔗种植人口近30万人,占总人口的68%,甘蔗种植面积达70万亩。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宁明县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产业化进程,实行“种植大户+贫困户”模式,由大户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宁明花山岩画景区内的城中镇珠连村,不少游客争相抢购当地群众自制的土特产。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后,珠连村借力“花山品牌”,制定了新一轮扶贫开发计划,打造“美丽花山之旅”,在推进旅游扶贫的同时,传统渔猎、古法制糖、民族服饰等民俗得以弘扬。岜荷屯开辟的野生摘作文化体验区,让这里的古骆越文化“活”了起来。

  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宁明县推出了景区扶贫战略,全县设立四大景区“扶贫战区”,编制了18个乡村旅游扶贫建设规划,“扶贫战区”内200多户、1000多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进入宁明县最大的林业乡镇桐棉镇,在派时村一片连绵500多亩的林地间,数百头黄牛正悠然地低头吃草——这就是桐棉镇经济能人黄国宏、农凯明的养牛基地。基地成立于2014年,已先后出栏200多头肉牛,收入130多万元。

  黄国宏告诉记者,今年基地将利用县里的扶贫好政策,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再引进200头幼牛,并吸引贫困户参与,推行“农户寄养”的形式,把幼牛发放给有意饲养的农户,养成后回收出售,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利润,从而实现合作共赢,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出一把力。

  2017年,宁明县将现代生态肉牛养殖列为脱贫攻坚重点扶持产业,力争全县牛饲养量达6万头。2018年至2020年,全县牛饲养量预计保持在9.7万头以上,生态肉牛养殖业将作为宁明县全面推进扶贫产业开发、决战脱贫攻坚的又一个大动作、大手笔、大篇章。 (周仕兴 周贻刚)

  【经验小板报】

  宁明县的脱贫攻坚经验有:

  一、根据产业布局和地貌特点把全县地域划分为“五大战区”,明确各战区脱贫攻坚时间表、路线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促进区域整体脱贫。

  二、根据“五大战区”情况特点,确定发展五种特色优势产业,覆盖全县全部贫困村、贫困户。各乡(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好产业项目,做到一村一法、一户一策。

  三、成立脱贫摘帽破难攻坚突击指挥部,下设六个突击组,有效解决资金整合、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等问题。成立县、乡两级现代生态牛羊养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进生态肉牛养殖业。创新实行“一票否决”“红黑榜”通报、电话抽查通报、扶贫成效奖励竞争性分配等“四项机制”,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四、实施“七个到户”工作法,确保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七个到户”即对象识别精准到户、金融支持精准到户、医疗救助精准到户、危房改造精准到户、保障资助精准到户、搬迁转移精准到户、低保兜底精准到户。

    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扶贫者说】 
  “以前我们一家4口人挤在破旧的泥瓦房中,外面刮风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居住很不安全。儿子交了个女朋友,来家一看,失望地走了。”说起贫困窘境,宁明县明江镇利江村利西屯贫困户黄安世记忆犹新。 
2016年初,我第一次来到联系帮扶贫困户黄安世家中走访时,所见所闻,印象深刻。回来后,我立即想办法帮其解决危房改造资金,并协调住建部门帮助设计房屋。年底时,黄安世家建成了120平方米的钢筋水泥楼房,今年春节全家开开心心在新房子过节。 
黄安世家庭主要是因残疾致贫,我到田间地头察看其家庭生产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当获知黄安世的女儿已长大成人却待业在家时,我马上联系广东深圳的一家电子厂,如今他女儿在厂里务工,月收入3000多元。我还动员黄安世利用家里的田地扩种甘蔗增加收入,并带上技术员指导其抓好田间施肥管理工作。2015/2016榨季,黄安世一家甘蔗入厂89吨,2016/2017榨季超100吨,家庭人均纯收入1.4万元,已实现脱贫摘帽。 
黄安世是我所联系帮扶的明江镇利江村利西屯7户贫困户之一。2016年9月,针对所联系帮扶的另一位贫困户黄天志提出的子女无业、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我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制成“问题清单”,列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经多方联系,南宁一家茶叶公司愿意接收黄天志女儿去务工,月薪3000元。随后,我又动员黄天志的儿子去考驾照,以后可以跑运输增加收入。目前,黄天志一家也通过危房改造项目,新建起了两层小楼房。 
针对利西屯村民平时出行不便的问题,我及时落实人员跟踪解决。2016年底,一条便民路修到村民的家门口。以前,因道路坑洼不畅,村民去村委会要花上40多分钟,如今只需几分钟时间。 
对口联系帮扶贫困户仅是我投身脱贫攻坚的一项工作。作为县委书记,我要对全县脱贫攻坚负总责。我深信,只有朝群众困难的方向走去,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个击破,群众才会真正来到你身边,才会把你记在心里。这既是职责所系,更是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刘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县委书记)

  宁明县是广西林业大县,林地面积达320万亩。派阳山林场鸿鸪分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仅八角林就有3万多亩。置身林中,一阵阵八角的清香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鸡鸣声。场长郭飞告诉记者:“在林下生态放养的八角香鸡肉质香味特别,很受市场欢迎。场内14个养殖点每年上市八角香鸡10万余羽,产值1500多万元。”这些养殖点带动周边村屯100多户贫困群众发展八角香鸡养殖,已有近一半脱了贫。县林业局局长杨文宝说,宁明县正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八角香鸡养殖、中草药种植、养羊、养蜂等林下经济产业,着力带动林区农户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