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3
来源:中青在线
中青在线上海5月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周凯)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是什么?一项调查显示,一半的大学生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紧随其后的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主的“第三课堂”。 近日,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与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2016)》。报告显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中,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印象最深,比例之和达94.2%;对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印象比例之和达72.2%;对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印象相对较低。 数据发现,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第一课堂”并非是青年大学生自己认为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途径,反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却遥遥领先,占据着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互联网发展的“新常态”,使得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主的“第三课堂”蓬勃兴起。 在调查样本中,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占比最高,达50.2%;其次分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15.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12.2%),“演讲、竞赛、文艺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11.4%),“校园宣传栏、标语、广播等”(6.1%),“主题报告会”(3.1%)。 此次调查以“地区-大学-学生”三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从39所高校中抽取了6351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历时一年,收集256个变量的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