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德贵(副省长)
贵州省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后,要处理好城乡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全过程,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更好的城市、实现更好的生活。
科学的城乡规划,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事关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要以科学的、绿色的、生态的、低碳的城镇规划引领建设,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是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依托我省优美自然环境、丰富地形地貌,把城镇和村庄规划好、建设好、美化好。按照点状式、组团式发展思路确定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空间中留白,打造山水田园城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二是严格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严格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严格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守住耕地红线。
坚持尊重自然,形成集约高效的空间布局。
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和“先进、长远、超前、留白”的规划理念,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一核、一群、两圈、六组、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引导人口向城镇集群集中,加速城镇化发展进程,减少农村和生态敏感区人口,不断发展好、保护好生态环境。一是积极培育黔中城市群,以贵阳中心城市、贵安新区为省域发展主核,突出特大城市对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拉动作用。二是积极培育贵阳—安顺都市圈、遵义都市圈,并以市(州)所在地城市为重点,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大中城市对全省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三是以县城为主体,增强小城市对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四是以小城镇为载体,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坚持传承历史,彰显城市历史文脉。
充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在旧城改造中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城市紫线管理工作,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传统格局与风貌。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好传统村落。
坚持绿色低碳,促进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践绿色规划。一是科学划定增长边界。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精明增长,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青山绿水保留给城市居民。二是有序推进城市新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空间布局,积极引导老城居民向新区疏散,缓解老城压力,促进新区发展。三是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在100个城市综合体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部署,积极作为,狠抓落实,为建设多彩贵州、美丽贵州、生态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杨晓琳)